罗马尼亚乡村一景
长期以来,罗马尼亚一直是欧洲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曾有“欧洲粮仓”的美誉。历史上,农业生产曾扮演经济发展主力军的角色。最高年份,国民收入的40%来自农业和林业,农产品是主要的出口商品。
在社会主义时期,由于罗马尼亚更多地强调发展工业,对农业的投资和技术改造有所忽视,导致产量不够稳定。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因推行出口产品偿还外债政策,致使国内出现农产品短缺现象,并贯穿整个80年代。1990年经济转轨以来,通过归还土地等措施,土地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农业生产逐步恢复。
葡萄酒的土地
种植业是罗马尼亚农业中最重要的部分,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1/2以上。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各种瓜果蔬菜等。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黑麦、大麦、燕麦、玉米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向日葵、亚麻、油菜籽、大豆和烟草等。主要蔬菜作物有西红柿、洋葱、土豆、卷心菜和青椒等。罗马尼亚的瓜果生产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主要作物有李子、苹果、梨、西瓜、樱桃、杏、草莓等。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告,罗马尼亚的李子产量占世界第三位。此外,罗马尼亚的葡萄产量丰富,品种优质,全国各地遍布着众多的葡萄种植园,很多公路都通向知名的种植园或酒窖。罗马尼亚人自称自己的国家是“葡萄酒的土地”,是世界十大葡萄酒酿造国家之一。
实行“农场主”计划
1990年之后,罗马尼亚对国有和集体所有土地进行了私有化,由于基本上按照平均主义进行分配,导致农用土地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绝大多数农场为面积在10公顷以下的小农场,缺乏农场“中产阶级”,难以实施机械化耕作,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很多农场需要政府提供补贴方可勉强维系。为整合资源,应对入盟后来自其他成员国的竞争,罗马尼亚政府未雨绸缪,在2005年便启动了“农场主”计划,旨在鼓励农场主通过购买或租赁的方式建立一批规模适当、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现代化农场,增强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效益。
罗马尼亚农村居民约占人口总数的45.6%,比重显著高于其他欧洲国家,城市化的程度仍然很低,由于罗马尼亚收入水平偏低,农村居民更是收入单一,多数青壮年一般都选择进城务工或去往英国、德国、西班牙或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打工,从事葡萄或草莓采摘、建筑以及卫生护理等服务业。与中国目前的农村现状一样,罗马尼亚农村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一般为“老弱病残”和“妇孺儿童”,2002年,24%从事农业生产者年龄超过65岁,多数农场主从事传统农业。为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劳力充足,罗马尼亚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城市青年人到农村安家落户和劳作,并给予一次性25,000~40,000列伊不等的资金补贴。为鼓励老年人从农业中退下来,罗马尼亚农业部在2003年制定一项规划,向农村老年人发放退休金,数额为每年750~1000美元,使他们退休后能够正常生活。此外,罗马尼亚政府规定,年龄在62岁以上、拥有至少10公顷土地且以出租土地为生的自然人可以享有终生租金。
终生租金是根据土地出租还是出售而有所不同,土地出租人的租金是每年每公顷50欧元,而出售人的租金为每年每公顷100欧元。向农业土地出租者提供的终生租金由所在地的地方财政予以支付。为此,地方公共管理部门成立了专门机构,依据农业土地出租/出售证发放租金。
发展生态农业
罗马尼亚传说认为,其国土是“上帝屁股坐过的地方”,土质多为黑土,富含腐殖质,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境内河网密布,淡水资源丰沛,具备发展传统及生态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是欧洲最具潜力发展绿色环保农业的国家之一。此外,农民历来在农业生产中较少使用化肥和农药,全国绝大部分农田没有受到滥施化肥的危害。为发展生态农业,罗马尼亚政府根据其比较优势,利用原有生产能力和欧盟援助,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生态农业体系和较大规模的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区;鼓励有关学术机构和企业进行生态农业科研和应用;设立专门机构,如在农业部中设立国家生态产品局,专门负责生态农业发展。在罗马尼亚政府新近发布和提交公众讨论的《入盟后发展纲要》中,将发展生态农业和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作为罗马尼亚在欧盟中的目标和政府努力的方向之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5-11/299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