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本报记者 翟怡婷

绿色的希望

采访手记 进百村、百堂课、千家万户果满多!这是邹明在云南市场调研了多天后提出的公司经营模式。果满多、菜满多、谷满多、花满多……公司的“满多”系列生物肥料处处充满着祈盼农民拥有丰收喜悦的心意。他说,真诚与责任,是绿悦人的精神品格;卓越与创新,是绿悦人的价值追求!

邹明一直很重视人才的培养,身为南昌大学客座教授的他与生物学院合作,将公司设立为该学院的实习基地,无偿提供实验场地和设备,积极培养科技新生力量。

在希望的田野上,邹明带领他的团队续写着绿色的篇章:“科技下乡来,绿悦花盛开;‘满多’娃娃拍手笑,硕果千车载……”因为他们,世界多了些绿色,人间增添了一份喜悦!

走出军营跳进商海

16岁参军、18岁入党,曾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受到上级嘉奖。8年的军人生涯,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军官,邹明十分珍爱那身永不褪色的军装。“这是军人的气概!”他这样概括自己的军人气质,并把它总结为“勇敢与坚持”。

1977年,邹明因为考学离开部队,大学毕业后进入国企,过硬的军人素质让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科级干部。由于表现出色,邹明又被提拔到市政府工作,成为众人羡慕的公务员,并开始接触外资的相关工作,也因此有了很多出国考察的机会。在看到国外企业发展远远超过国内企业的时候,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同样是做企业,在很多方面国内企业要落后得多。

邹明这时正在党校学习,领导又很器重,毕业后的提拔板上钉钉,可以说他的仕途一片光明。就在众人投来羡慕眼光的时候,邹明选择了辞职,决心下海经商!

“为什么?”领导一再挽留他。邹明一笑:“我向往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升。”

跨行业的企业家

丢下金饭碗的邹明开始在商海里摸爬滚打,最多的时候他同时有9个公司在运营,行业涉及房地产、医药、化工、农资、出租车、酒店、餐饮等。看得见的是事业的风光,看不见的是做事业的辛苦。每个行业邹明都是从零学起,从无到有。

邹明说自己在干事业的这些年,也有过冲动的时候,一念间就拍板儿买下了一层楼。虽是这样,可他至今不欠银行一分钱,所有贷款都按时清还。他说:“作为一个曾经穿过军装的人,这是一种信念、一份信誉!”

“我也当过逃兵。”邹明坦白地说。有人拿50辆车来抵债,他就此成立了出租车公司。但这车很快出现了质量问题,员工们把车开到公司门口集体罢工。邹明这次选择了逃避,一张机票飞到了广州。三天,他给了自己三天的时间。三天后他飞回公司,毅然决定贷款换掉公司所有的问题车辆,不让一个员工因此失业。这是邹明第一次当了逃兵,也是唯一的一次。

有了一定的积累,邹明开始寻找新的产业。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找他帮忙搞化肥,他利用自己的一些人脉关系,很顺利地联系到50万元的货。这让他看到了商机。1995年,他在自己的家乡永修县建起了化肥厂,开始跟农资结下不解之缘。

选择绿色的事业

涉足农资行业后,邹明没有停止探索,在对比了各种肥料后,他发现了生物肥料的诸多益处,也十分坚定其发展前景。他认为,无论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还是从资源节约、循环经济上看,生物肥料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邹明毅然关停了原来的化肥厂,重新组建了生物肥料公司。他先是花重金聘请专家搞专项研究,组织技术攻关,克服各种难题。然后以“坚持科学引导,传播绿色理念,真诚责任服务,创造满意价值”为营销策略,亲自带领队伍做全方位的营销。同时用“进百村、百堂课、千家万户果满多”的推广模式在大江南北传播绿色理念。新疆、海南、山东、云南……都留下了绿悦人的足迹。为了讲一堂课,公司农技人员进山区、趟泥水,走村串巷。辛苦换来的是农民兄弟的认可与欢迎。一次讲课队伍的车辆陷进了泥潭,农户们用牛车帮他们拉了出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检测 生物肥料 化肥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