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继大豆之后 阿根廷玉米或进入中国市场


  继阿根廷农产品贸易的主力――大豆登场后,玉米或许在不久的未来将再度敲开中国的大门。近日,路透社援引阿根廷农业部秘书巴索的话,称阿根廷希望在11月同中国签订玉米销售协议,从而扫清向全球第二大玉米消费国出口玉米的障碍。巴索称,阿根廷农业部部长11月将访问中国,届时有可能签署协议,并有望在12月完成贸易协定。

  这一消息并未得到商务部外贸司的确认。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的相关负责人称,玉米进口的配额由国家发改委确定,他们目前没有得到相关进口的消息。据了解,国家发改委给国内企业玉米进口总配额为720万吨。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称,中国从阿根廷进口玉米的可能性存在。他表示,中国玉米在过去一直是纯出口,后来转变为有出有进,从去年开始进口大于出口。这一变化与国内的需求息息相关,国内需求量增加,同时土地有限,种植结构偏向于保障大米和小麦,因此玉米的需求压力较大,带来进口动力。不过,白明预计,即便中国向阿根廷打开进口的大门,鉴于目前我国玉米产量,进口的规模也不会太大。

  据媒体报道,中储粮在今年3月向美国订购了100万吨玉米,但该公司表示没有急切的再进口计划。2010年中国重启进口玉米的大门,全年进口玉米为157万吨,进口量为十余年来最大,其中主要是来自美国。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田维明说,目前很多土地用于非农业,从长期看,保障粮食供给的难度会越来越大,进口玉米能弥补国内的需求缺口,有助于实现农业结构调整,能将土地用于种植更高价值的农作物。

  田维明称,此前中国没有从阿根廷进口玉米是因为长时间以来中国的玉米都是过剩的,需求增长有限,“中国在某一特定阶段进口玉米比较多,带有调剂的性质。”

  根据中华粮网农情遥感监测发布的今年我国秋粮作物估产数据,今年我国玉米总产量预计达到17892.55万吨,较去年增加3.49%。然而,国外分析师认为,中国估计需要进口400万吨玉米才能满足强劲的饲料消费和深加工消费需求。

  有观点也认为,发展本国农业生产才是满足国内需求的根本,活跃在农产品进出口市场中的大豆就是前车之鉴。中国人民大学某专家此前曾撰文表示,当前我国大豆产业已处于不安全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来自需求,另一方面是相关制度的缺失。从总的趋势来看,我国的农产品进口额将会持续上升。从长期来看,农产品逆差已经成为常态。据了解,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接近80%。目前,阿根廷已经是对中国的主要大豆出口方,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仅列美国、巴西之后。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大豆 土地 小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