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国农用杀虫剂用量最多的作物,占农药使用总量的比重达10%,占农用杀虫剂使用量比重达20%左右。因此,中外农化企业都把眼光瞄准中国水稻杀虫剂这个大市场。
进口品种强势推进
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生产上难以防治的三大害虫,2007年以前我国主要靠甲胺磷防治。随着甲胺磷的退市,拜耳专利产品锐劲特(氟虫腈)取代甲胺磷成为稻农的当家品种,年销量超过1000吨,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除锐劲特外,拜耳的艾美乐、陶氏益农的乐斯本受到各地植保专家的推荐。此外,杜邦的凯恩(茚虫威)、瑞士先正达的噻虫嗪、拜耳防治稻褐飞虱的酷毕等品种在各地都十分抢手,推广面积迅速增长,种粮大户进口农药的使用量逐步升温。
由于拜耳的氟虫腈对水生生物和蜜蜂有高风险,于2009年7月1日起在我国水稻上禁用。氟虫腈退市后,康宽等进口品种市场需求量大增,继续占领着水稻杀虫剂市场的主要份额。康宽之后,跨国公司又有众多品牌先后进入国内市场,产品定位高端,主要品种有被称为“四大天王”的杜邦康宽(氯虫苯甲酰胺)、先正达的福戈(氯虫·噻虫嗪)、巴斯夫的艾法迪(氰氟虫腙)和加拿大龙灯的垄歌(氟虫双酰胺),其中康宽以其对难杀害虫威力强大的特性很快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拜耳公司2010年又在中国登记上市水稻杀虫剂稻腾(由氟虫双酰胺与阿维菌素混配而成),是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多种鳞翅目害虫的一种非常理想的药剂。稻腾一次用药成本为16元/亩,因防治谱较广、持效期长,可有效减少用药次数,使用成本相对较低,被植保界称为是刺向水稻“三虫”的一把利剑。
近年来,稻农使用进口杀虫剂的比重增加。据统计,水稻上常规杀虫剂和进口杀虫剂的使用比例约为7∶2,2010年进口的高端杀虫剂品种市场需求量增加20%左右。进口杀虫剂在短期内能在我国快速扩大市场份额的因素有3个,一是跨国企业根据市场需要,不断研发新的化合物、剂型、配方,致力于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解决生产中发生的关键问题,并关注作物安全、人的安全、环境安全。二是进口杀虫剂不但药效好,而且都是环保、低毒品种,在乳化、雾化效果和使用剂量上优于国产常规杀虫剂。三是进口农药价格较稳定,外企一般在上年底就会确定下年的价格,确定后当年内一般不会调整,而国内品种受政策、原材料、供求关系影响,价格随时都会波动。
国产品种不乏精品
甲胺磷、氟虫腈及其混剂停用后,防治药剂需要转换,如何掌握和推广适用药剂,提高防治效果,是植保技术推广中必须加强探索的重要内容。国内植保界推出国产毒死蜱、阿维菌素、甲维盐和阿维·毒、丙溴·氟铃脲、阿维·氟铃脲混剂为替代甲胺磷防治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毒死蜱成为防治水稻三虫用量最大的有机磷杀虫剂,国内年使用量约为1.8万吨。阿维菌素在南方各省迅速崛起,年使用量迅速上升到2800吨。经过试验,阿维菌素的成本要比甲胺磷和毒死蜱都低,加上它的广谱性和优异的药效证明,阿维菌素有能力成为市场新的主流产品。三唑磷成为稻农防治螟虫的当家品种,杀虫双、杀虫单等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的品种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在水稻三虫发生程度严重地区,一些适用的中等毒性杀虫剂用量迅速上升,如辛硫磷、敌敌畏、噻嗪酮(扑虱灵)、吡蚜酮、乙酰甲胺磷等。此时期由不同作用机理单剂经科学筛选而制成的复配剂也大量使用,如阿维·毒乳油、甲维·毒可湿性粉剂、噻嗪·杀虫单乳油、噻嗪·辛乳油等。据药效试验证明,国内一些企业开发的 “毒死蜱+阿维菌素”和“甲维盐+氟铃脲”等混剂,杀虫效果和进口品种垄歌、稻腾相近,且成本比进口品种低。可见,国产农药中也有精品,关键是农药行业要迅速提高用药技术和防治手段。
随着水稻杀虫剂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速度加快,已得到农户和商家认可的新产品有吡蚜酮、烯啶虫胺、噻虫嗪、呋喃虫酰肼、丁烯氟虫腈以及毒死蜱与阿维菌素、甲维盐的复配品种。农业部在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方案中重点推广的品种和技术有:噻嗪酮、吡蚜酮防治稻飞虱技术;吡虫啉防治白背飞虱、灰飞虱以及在低抗性区褐飞虱技术;丙溴磷、杀虫双、氟铃脲等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技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1-03-29/29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