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机械化收割和秸秆还田面积逐渐扩大,还田的稻秆上积累了大量病苗;其次堤埂杂草割后就地放置,孢子发生密度较高,易于田间菌源的恶性积累。
2、感病品种连续大面积种植
连年种植同一品种,面积扩大及病菌增加,导致品种的抗病性逐年下降,为“褐变穗”的大发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寄主条件。
3、施肥不当促进病害发生
大量增施氮肥,且施肥时期偏晚,导致水稻抽穗后过于繁茂,贪青晚熟;同时钾肥、硅肥的施用量少,因而使品种的抗病力下降,易受到病菌的侵染。
4、天气情况
成熟期温度低、降雨多、日照少,病害更容易发生。
防治措施
1、品种选择
改变单一种植结构,做到品种多样化。提倡合理布局,培育抗病品种。同时科学浸种,播种和精选种子,培育壮秧,提高水稻抗病力,是防治褐变穗的基础。
2、肥水管理
施肥量在一定范围内与产量成正比,要正确合理地增施基肥、磷、钾、硅肥,少施氮肥。为防止稻叶早枯,要浅水灌溉,增强根系发育,保持水稻活力。
3、切除传染源
受害稻草和禾本科杂草枯死叶割后尽快移出田外,防止孢子大量繁殖,做堆肥应充分腐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7-08-22/288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