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俊霞
编者按
苹果是中国的第一大水果,也是中国的优势农产品之一。从1993年开始,中国苹果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就已位居世界首位。面积增长是产量连续创纪录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据统计,2014年中国苹果种植面积为222.15万公顷(3332.25亩),占世界苹果种植面积的46.34%;当年中国苹果产量达3849.1万吨,同比增长6.96%。2015年中国苹果种植面积为230万公顷(3450万亩),产量为4100万吨,同比增长6.52%。2016年中国苹果种植面积约为232万公顷,苹果产量为4300万吨,同比增长5%。近10年来,苹果产量稳步增长,但因苹果新增种植面积减少,产量增长较为平缓。
不断扩大的苹果种植面积及不断增长的苹果产量,让行情一路下滑。据了解,2015年苹果市场整体表现为旺季不旺,价格低迷。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苹果(指80毫米二级以上套纸袋红富士,以下若不作特殊说明,皆同)收购开秤均价为6.88元(公斤价,下同),同比下跌23.1%。随后收购价格一路走低,末期跌至5.95元。即使在春节黄金销售期,市场表现也没有太大的转机。受2015苹果销售不利局面以及小幅增产的影响,2016苹果收购价格延续2015年下滑趋势,苹果收购价格降低到6元以内。
近年来中国苹果出口乏力,只能以内销为主。而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提升,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虽然整体价格下行,但因产区不同、质量不同,价格分化也较为显著。优果优价,低质低价,质次卖难的趋势更加明显。优质果价格坚挺,供不应求;低质果供过于求,频繁出现滞销和积压现象。
有专家指出,针对当前国内苹果市场供过于求,市场低迷的矛盾,需从供给侧着手进行结构性改革,着力调整苹果产业结构,推动苹果品种优化和品质提升,化解甚至淘汰低端果品的过剩产能。对于果农而言,提高品质成为他们唯一的出路。
在中国苹果行情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不同产区的苹果出现了价格分化。一些地区苹果能卖出高价,而另一些地区的苹果却卖不上价,丰产不丰收。近日,记者对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苹果种植区县(扶风县和凤翔县)的种植情况和销售情况进行采访发现,两个地方的果农年收益差距竟能达5倍以上!这到底是何原因造成的呢?
两地果农收益悬殊
陕西是全国苹果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凤翔县和扶风县作为两个极有代表性的苹果生产基地,近年来在苹果产业发展上显现出不同的趋势,两县果农的收益差距也随之拉大。据了解,当前两地果农的收益差距最高时可达5倍以上。
扶风益龙果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海龙告诉记者,这两年苹果行情不好,当地苹果价格较前几年下降很多,地头收购价平均仅为2.4~3.0元(公斤价,下同)。以现在的价格,按平均亩产3000公斤算,一亩地收入在9000元左右。刨去4000~5000元的成本,一亩地净收入也就4000元。他表示,单单指望种苹果根本没法维持生活,所以大部分果农都得外出打工来补贴家用。
与扶风相比,凤翔果农则收益颇丰。“即使行情不好,我们凤翔苹果的价格也要比其他区县高,每公斤最少高1.0~2.0元。”绿宝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铭元透露,在果价正常的情况下,当地果农一亩地最高可收入3.5万~4万元,平均也要在2.5万元以上。前年和去年受全国经济下行的影响,苹果售价比原来降低了20%左右,之前能卖到8元以上,这两年的平均价在6元左右。刨去每亩6000~8000元的成本,即便价格不好,一亩地的收入也能达到1.5万~2万元。
低价引发恶性循环
据许海龙介绍,扶风县苹果价格提不上去,主要原因是品质不高,包括果面、色相、口感等在内的品质均达不到优质果的要求。而苹果品质不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海拔、温差等自然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管理理念跟不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7-08-04/288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