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旱作农业技术大有前景


□秦志伟

近年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团队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旱作农业生产面临的干旱缺水、土壤瘠薄和生态上风蚀沙化严重的突出问题,开展了抗旱作物品种鉴选、集雨种植技术、水肥高效管理、农田水蚀风蚀防控及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内蒙古阴山沿麓、燕山丘陵和大兴安岭旱作地区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引领旱作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内蒙古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沛义表示,旱作农业研究团队揭示了区域掠夺式传统农业存在的农田退化、生态失衡和经济下滑的三大恶性循环规律,完善了农牧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理论。

在抗旱、节水、防蚀、增效等重要机理上有突破,一是适水型品种的抗旱机理,揭示了向日葵、燕麦、绿肥作物的离子渗透调节能力和生理渗透调节能力的指标体系;二是垄沟/垄膜就地集雨的水库容扩充机理,揭示了垄沟微地形耕作集雨的特征及水分运移规律;三是农田带状留茬的防蚀固土机理,发现农田作物残茬覆盖在留茬带降低土壤风蚀的同时,还有减轻相邻裸地风蚀的效应;四是区域水土资源适度开发利用机理,提出丘陵顶部草业冠、中部等高田,下部生态集雨沟的合理种植结构。

旱作农业团队提出了显著增产并保护环境的三大旱作生态农业技术:增产50%以上的丘陵坡地渐成式等高田集雨防蚀耕作技术;增产10%以上的农田穴播作物与条播作物带状留茬相互间作轮作技术;增产30%以上的垄沟/垄膜就地集雨抗旱种植技术,并配套完善了相应的节水补灌技术及设备。“形成了多种间作轮作生产模式,实现了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双赢,已经成为适宜北方农牧交错带旱作区的重大生态适应性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赵沛义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内蒙古阴山沿麓、燕山丘陵和大兴安岭旱作地区累计应用推广相应技术超过5000万亩,不仅对引领内蒙古旱作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旱作区水土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另外,通过集雨种植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旱作区域集雨增墒和十年九旱的不良生态环境改善;通过缓释肥料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实现了节肥增效;通过农机农艺一体化技术应用,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实现了旱作农业的产业化生产。

据悉,近年来,上述关键技术和种植模式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北方半干旱集雨补灌旱作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获内蒙古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4年“农牧交错风沙区农田覆被固土保水耕作技术体系”获内蒙古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3月31日~4月3日,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黄豆景村的万亩梨花盛开,梨农授粉的场景成了采风者和游人捕捉镜头的焦点。酥梨必须异种授粉才能结果。为了保证坐果率,梨农自制授粉器。“这是我用塑料袋制作的授粉器。授粉耽搁不得,下雨就不能授粉了。”地里一对正在授粉的夫妻介绍说,“采下来的花在保温箱里保持25℃左右,一天一夜花粉就全出来了。”梨农一边授粉一边介绍。(王红珍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风蚀 丘陵 间作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