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水稻本田主要病虫害如何防治




  从气候方面来看:最适宜稻瘟病病菌侵入的气温是24---28度,相对湿度在92%以上。这两个条件若同时存在,则有利于发病;若两者缺一,则发病缓慢或不发病。

  从栽培管理方面看:施肥不当,施用氮肥过多,特别是使用过迟,常诱发穗颈瘟严重发生。

  从品种的抗病性方面看: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因品种不同而异;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对稻瘟病的抵抗力也不同。一般在四叶期、分蘖期、孕穗末期到始穗时最易发病。

  那么如何综合防治稻瘟病呢?

  (1)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品种不同,抗稻瘟病的能力也不同。生产上尽量选用那些抗稻瘟病力强的品种,比如超级稻一号在06年严重低温的情况下,就表现出了其抗稻瘟病的优势。

  (2)加强栽培管理:播种适量,培育粗壮老健无病或轻病秧苗是防治苗期叶瘟的关键。本田前期基肥要足,注意氮、磷、钾的配合,促使稻株生长平衡。在分蘖盛期前,及时晒田,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控制叶瘟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少药剂防治的面积。抽穗期灌脚板水,满足花期需要,灌浆期湿润灌溉,有利于后期青秆黄熟,减轻发病。病害常发地区和易发病田块应不施或慎施穗肥,以免加重发病,造成减产。

  (3)药剂防治:我市水稻一般在8月1---10日抽穗,因而防治穗颈瘟最好在7月末左右进行。穗颈瘟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若在破口期,天气预报有低温阴雨天气,必须立即施药防治。如果天气有利于病害继续发病,在灌浆期再喷一次。常用药剂有:40%富士一号(稻瘟灵)、2%春雷霉素、三环唑等。

  3、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初为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为纺锤形或不规则形赤褐色条斑,边缘出现黄晕,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一般多发生在叶尖或叶边缘两侧。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主要是由低温造成的。低温导致水稻抵抗力下降,从而感染了细菌性褐斑。像06年7月下旬的一场罕见低温,使很多水稻品种不同程度地感染了细菌性褐斑病,远看整个水田一片“红色”。

  褐斑病的防治可于发病初期喷一些杀菌剂来防治。一旦晴天,病情将不再发展。

  4、稻曲病

  稻曲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穗部的病害。在一个穗上通常有一至几个粒,严重的多达十几粒或几十粒发病。稻曲病不仅毁坏稻粒,而且还能消耗整个病穗的营养,致使其它籽粒不饱满,随着病粒的增多,空秕率明显上升,千粒重明显下降,造成稻米品质严重下降。稻曲病产生的毒素污染稻米,人畜食用后,可造成中毒现象,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不同品种对稻曲病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比如近年来,像松梗三号等紧穗型品种,其抗稻曲病能力相对较差,田间发病率较高。

  稻曲病的防治一是播前用粉锈宁等进行药剂拌种;二是早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三是药剂防治,可于水稻抽穗前7---10天用粉锈宁等药剂喷雾防治。

  注意用粉锈宁拌种时,有时可能延迟出苗1---2天,但不影响出苗率、后期的生长和产量。

  5、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是水稻的常发性害虫。一般年份减产5---10%,严重的减产50%以上。近年来,二化螟的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尤其是2006年全市水稻二化螟发生普遍较重。

  二化螟幼虫钻蛀稻株,因危害部位和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在穗苞中为害,造成花穗;二龄后开始蛀入稻茎为害,分蘖期造成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灌浆成熟期造成虫伤株。同一卵块孵化的不同幼虫或同一幼虫的转株为害常驻在田间造成枯心团、白穗群。幼虫常群集为害,钻蛀孔圆形,孔外常有少量虫粪;一根稻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数十头甚至上百头,秆内粪便较多。

  一般早春气温回升快有利于二化螟的发生;而春季雨水偏多、夏季高温,都有利于二化螟的发生。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措施

  二化螟的防治可采取消灭越冬虫源,喷施药剂等方法进行。二化螟的虫源主要在稻草或稻茬中,插秧前及时消灭掉稻草或清除掉稻茬,以减少虫口数量。药物防治二化螟一般在水稻分蘖期或孕穗、抽穗期螟化高峰后5---7天。当枯鞘率达5---8%时用药防治。一般是每小亩用18%的杀虫双水剂250---300毫升等加水喷雾防治,危害严重的,5---7天后再喷一次。喷药时田间要保水3---5厘米,保持水层3---5天,以保证药效。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水稻 稻瘟病 品种 二化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