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瓜果类及豆类蔬菜灰霉病发生危害日趋严重,该病产孢量大、繁殖速度快、发病周期短、易对药剂产生抗药性,常导致用药防治效果不佳。遵循“早、准、换”的用药原则,可以有效提高药剂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早 加强田间病情诊断,在发病前和发病初期用药防治。防治过迟,特别是在果实发病后才开始用药,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蔬菜定植前、开花前、花期、开花后3-5天、幼果迅速膨大期这5个时期是灰霉病易发期,应及时用药防治。开花期每隔7天用药一次,重点对花喷雾。结果期重点对幼果喷雾,兼顾叶片正反面。施药时除对植株喷药外,还要兼顾植株周围的土壤、棚室、墙体、支柱等。发病后在病部涂抹腐霉利等杀菌剂,可以防止病害扩散。生长期经常观察发病情况,及时摘除幼果上残留的花瓣和柱头,并摘除覆盖果实的小叶片,以利于果实见光,缩短结露时间,减少病菌侵染。及时摘除病花、病果和病叶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毁,在上午有露水时用地膜包严病部后再摘除。
准 根据当地灰霉病的抗药性类型选择合适药剂。目前防止灰霉病常用的杀菌剂有以下3类。一是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如多菌灵、噻菌灵、甲基硫菌灵等,此类杀菌剂在一些新开发的保护地中仍有一定的效果。二是二甲基酰胺类及有机杂环类杀菌剂,如腐霉利、乙烯菌核利、异菌脲等,目前部分地区的灰霉病病菌对这些药剂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三是氨基甲酸酯类药及其混配剂,如乙霉威、甲硫·乙霉威等。这类药在灰霉病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应用防效较好,但近几年检测发现,在我国许多地区灰霉病病菌对这些药也产生了以抗药性。目前推广应用的吡咯类杀菌剂(咯菌腈等)、嘧啶胺类杀菌剂嘧霉胺等对灰霉病都有很好的防效。另外,多抗霉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武夷霉素、木霉素等生物制剂防治灰霉病的效果好,并且无毒无污染,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值得推广应用。
换 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以减少病菌抗药性产生。发病前可用木霉素、多抗霉素、乙烯菌核利、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等药预防,发病初期可用咯菌腈、异菌脲、腐霉利等药防治,发病中期可用甲硫·乙霉威、嘧霉胺等药防治。阴雨天可用45%百菌清烟剂或10%腐霉利烟剂熏烟防治,或者每亩用10%腐霉利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1公斤喷撒,每隔7天一次。注意交替用药,以提高防效,减缓病菌抗药性产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11-3-25/219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