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小麦的田间管理和收获


田间管理的目的,在于根据小麦生育期间气候、苗情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调节群体结构,以保证穗、粒、重得到最大跟度的平衡发展,所以它是高产栽培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田间管理的苗情与营养指标

  小麦田间管理,有一些是常规措施,而大部分是要因苗制宜,在决定采用促进或控制措施时,必须要有具体指标,才能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1.苗情指标主要有叶色、长相和长势。

  叶色高产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叶色要呈现一定的青黄变化,这是植株氮素水平和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反应。苗期,以氮素代谢为主,叶色显“青”;拔节时,幼穗和茎秆迅速生长,需碳水化合物增加,叶色褪谈;孕穗阶段是幼穗增大体积的时候,又以氮素为主,叶色转绿,开花以后,主要是籽粒形成和有机物的贮存,叶色又稍落“黄”。

  该青即青,当黄即黄,这是正常表现,否则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过,叶色与品种,气候,栽培条件等有关,在实践中要灵活掌握。

  长相长相是指植株生长的样相,又分叶相和株型。叶相是在自然状态下叶片挺直、弯曲、披垂等长相。如河南地区把小麦拔节至孕穗的叶相,分为马耳、驴耳和猪耳朵三种类型,马耳为弱苗,猪耳为旺苗,驴耳为壮苗。

  株型是单株的长相。可分为三类:①叶层两端小、中间大,呈棱形分布;②上部叶片大,中下部节间长,叶层呈圆锥形;③上部叶片较小,节间拉长,叶层呈塔形。高产栽培时以第3种为佳,利于通风透光和壮秆防倒。

  长势长势指麦苗生长速度。生产中常以叶蘖同伸关系以及群体茎蘖数量的变化,作为主要指标。如主芽第4叶与第Ⅰ蘖同伸,第5叶与第Ⅱ蘖同伸等。其次是心叶长势,即0位叶(观察时最上一片展开叶)刚展开时,心叶或-1叶(0位叶的上一叶)可达其1/2左右长度为壮苗;如果-1叶露尖很少甚至形成喇叭口,则为弱苗;当-1叶尚未展开,-2叶已露尖,说明有旺长趋势。此外,叶面积指数,发根能力等,也是长势强弱的重要表现。

  2.营养指标为了对小麦需肥,需水做出正确判断,还必须对植株养分进行速测,以便为制定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氮素营养硝态氮是小麦植株氮素代谢的最初形态,比较稳定,并能直接反映土壤供氮和植株氮素营养状况。据测定,高产栽培条件下,冬前至越冬阶段,小麦壮苗叶鞘中硝态氮含量应保持240~350ppm;越冬至返青阶段,气温较低,硝酸还原酶作用较弱,仍应维持200~300ppm较高水平,返青至拔节阶段,气温回升,麦苗生长迅速,需要消耗大量养分,一般为50~1OOppm;孕穗至抽穗,灌浆阶段,叶片同化作用旺盛,氮素又向籽粒转运,所以叶鞘中积累较少,一般为30~50ppm。

  磷素营养磷素以磷酸态磷存在于植株体中,它的含量反映着小麦代谢功能的强弱。在小麦冬前至拔节期间含量较低,约100~150ppm,拔节以后,含量剧增,到孕穗、抽穗时达300ppm以上,以后又急剧下降,可能是参与了籽粒合成代谢。

  钾素营养钾在植株中以离子状态存在,利于速测。含量是生育前期较平稳,约2500ppm左右,拔节开始后含量增加,多在300Oppm以上,灌浆期更高达70OOppm以上,这可能与小麦茎秆发育及强烈的碳水化合物合成有关。

  二、苗期田间管理

  出苗至拔节为苗期。苗期的生育特点是出叶,长蘖,发根,并开始幼穗分化。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这是决定穗数的时期。因此,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力争壮苗早发,促根增蘖,为中期稳长奠定良好基础。主要措施如下:

  1.查苗补缺,匀密补稀由于各种原因,小麦出苗常有缺窝、断垄或稀密不匀现象,为了保证基本苗数并分布均匀,应事先准备催芽露白种子,出苗后及时补种或匀密补稀,这是高产栽培时既简单、又十分重要的常规措施。

  2.早施苗肥,促根增蘖在一般情况下,麦苗3叶期前后胚乳养分即已耗尽,完全由异养转为自养;同时,从第4叶起进入分蘖阶段,次生根大量发生,幼穗同时分化,因此,早施苗肥可以培育壮苗,增加低位分蘖;促进幼穗分化,对手迟播小麦;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高产栽培时还应根据苗情,及时追施分蘖肥(贵州等地称腊肥),使群体结构合理,制造和积累丰富的有机物质,为壮秆大穗奠定基础,在寒冷地区还能提高麦苗的抗寒能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小麦 群体 倒伏 分蘖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