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蓄水保墒耕作技术是干旱缺水地区最重要的防旱抗旱措施,就是通过耕、耙、耱、锄、压等一整套有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更好地纳蓄雨水,尽量减少土壤蒸发和其他非生产性的土壤水分消耗,为作物生长发育和高产稳产创造一个水、肥、气、热相协调的土壤环境。
    耕作保墒包括蓄墒、收墒、保墒三个方面,是干旱缺水地区防旱抗旱的重要措施。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深耕蓄墒、耙耱保墒、镇压提墒、中耕保墒、深耕、深种和深锄等。同时,采取选用抗旱良种、科学施肥、合理轮作等配套措施达到抗旱增产目的。
    一、深耕蓄墒
    ①深耕时间。适时深耕是蓄雨纳墒的关键,深耕的时间应根据农田水分收支状况决定,一般宜在伏天和早秋进行。对于1年1熟麦收后休闲的农田要及早进行伏深耕或深松耕。
    ②深耕深度。耕翻深度因耕翻工具、土壤等条件而异,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一般耕深以20―22cm为宜,有条件的地方可加深到25~28cm,深松耕深度可至30cm。
    ③深耕后效。深耕有明显的后效,一般可达2―3年。因此,同一块地可每2-3年进行一次深耕。
    二、耙耱保墒     耙耱是在耕后土壤表面进行的一种耕作技术措施,耙耱的主要作用是使土块碎散,地面平整,造成耕作层上虚下实,以利保墒和作物出苗生长。
    ①耙耱时间。耙耱保墒主要是在秋季和春季进行。麦收后休闲田伏前深耕后一般不耙,其目的是纳雨蓄墒、晒垡,熟化土壤。但立秋后降雨明显减少,一定要及时耙耱收墒。从立秋到秋播期间,每次下雨以后,地面出现花白时,就要耙耱一次,以破除地面板结,纳雨蓄墒。一般要反复进行多次耙耱,横耙、顺耙、斜耙交叉进行,耙耱连续作业,力求把土地耙透、耙平,形成“上虚下实”的耕作层,为适时秋播保全苗创造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秋作物收获后,进行秋深耕时必须边耕边耙耱,防止土壤跑墒。早春解冻土壤返浆期间也是耙耱保墒的重要时期。在土壤解冻达3―4cm深,昼消夜冻时,就要顶凌耙地,以后每消一层耙一层,纵横交错进行多次耙耱,切断毛管水运行,使化冻后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在播种前也常进行耙耱作业,以破除板结,使表层疏松,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通透性,提高地温,有利于农作物适时播种和出苗。
    ②耙耱的深度。耙耱的深度因目的而异。早春耙耱保墒或雨后耙耱破除板结,耙耱深度以3-5cm为宜。耙耱灭茬的深度一般为5-8cm,但耙茬播种的地,第一次耙地的深度至少8-10cm。在播种前几天耙耱,其深度不宜超过播种深度,以免因水分丢失过多而影响种子萌发出苗。

    三、镇压提墒镇压     一般是在土壤墒情不足时采取的一种抗旱保墒措施。镇压后表层出现一层很薄的碎土时是采用镇压措施的最佳时期,土壤过干或过湿都不宜采用。土壤过干或在沙性很大的土壤上进行镇压,不仅压不实,反而会更疏松,容易引起风蚀;土壤湿度过大时镇压,容易压死耕层,造成土壤板结。此外,盐碱地镇压后容易返盐碱,也不宜镇压。
     ①播前、播后镇压。播种前土壤墒情太差,表层干土层太厚,播种后种子不易发芽或发芽不好,尤其是小粒种子不易与土壤紧密接触,得不到足够的水分时,就需要进行镇压,使土壤下层的水分沿毛细管移动到播种层上来,以利种子发芽出苗。
    ②冬季镇压。冬季地面坷垃太多太大,容易透风跑墒。在土壤开始冻结后进行冬季镇压,压碎地面坷垃,使碎土比较严密地覆盖地面,以利冻结聚墒和保墒。

     四、中耕保墒    中耕是指在作物生育期间所进行的土壤耕作,如锄地、耪地、铲地、趟地等。
    ①中耕时间。中耕可在雨前、雨后、地干、地湿时进行,亦可根据田间杂草及作物生长情况确定。
    ②中耕深度。中耕的深度应根据作物根系生长情况而定。在幼苗期,作物苗小、根系浅,中耕过深容易动苗、埋苗;苗逐渐长大后,根向深处伸展,但还没有向四周延伸,因此,这时应进行深中耕,以铲断少量的根系,刺激大部分根系的生长发育;当作物根系横向延伸后,再深中耕,就会伤根过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特别是天气干旱时,易使作物凋萎,中耕又宜浅不宜深,因此,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头遍浅,二遍深,三遍培土不伤根”的经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深耕 镇压 种子 土壤水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