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合补偿高于全国水平
农民生病有了“护身符”
科技鑫报讯 “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牛白养。”这曾是我国农民看病就医的真实写照。农民生不起病更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屡屡再现。改革开放确实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有些地方已是“小康”了,可他们最怕生病更怕生大病,刚富起来,一场大病又穷了。正如他们所说:“辛辛苦苦十几年,一病回到解放前!”
如今,农民看病再也不用愁了,合政策的推出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就医处境,就连“赤脚医生”和“接生婆”也随之消失。2003年开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在我省5县试行。到了2011年,全省已经有1917.44万农业人口参合,参合率96.6%。目前,甘肃合的实际补偿比为 50.62%,这个数据比全国平均值高出近9个百分点。从这组数据中大家可能感受不到真正的实惠,那么以下这组数字就能说明问题了:农民每年只用交20元钱,在乡上看病能报80%;县上能报70%;市里是60%;省上医院报销最少,也要50%呢!记者童微(训练营地供稿)
村里人说10元钱换8000元值!
对于买块豆腐都要三思的农村人来说,让他们交10元钱的合筹资钱是件不容易的事。2003年,我省合政策在5个县开始试点时,很多农民都不愿意交这10元钱,“农村人嘛,思想本来就比较保守,更何况让从自己口袋里掏钱给政府交,看不见实实在在的好处,谁都不愿意尝试。大家都想万一这钱交了一年也没病没灾的,这不就白交了吗?尤其当时我还年轻,觉得自己身体好,不生病,每年10元钱不是白交吗?到最后,真正有人感受到政策的甜头时,第二年我就主动参合了!”山丹县农民张富贵提起当初交钱时,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前来省人民医院复查的张富贵是山丹县的一名普通村民,40来岁,在村里开拖拉机,年均收入差不多1万元左右。妻子也是一名农村妇女,没有工作。换句话说,那1万多元钱,是这个家庭的全部收入,但是农村开销不大,只要没什么需要花钱的大事,每年还能攒下不少。 2003年,张富贵第一次参加合,他没有想到,这10元钱后来成了自己的救命钱。
2005年2月,“花钱的大事”来了。张富贵因为剧烈头痛,被送进了医院,经诊断他患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必须做血管造影手术,而县级医院没有条件做这样一个大手术。3天后,他被转到甘肃省人民医院。从2月2日发病到2月25日出院,这个家庭共计花费了38000多元的医药费。按照合的规定,如果在本地就医,最高上限可以报销12000元,而经专家组讨论可转到上级医院就医的,最高可以报8000元。张富贵说,他知道合也不是什么费用都报,很多检查费都报不了,但药费大部分都可以报,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他都会选择报销比例高一些的药。最后报销结算的时候,在省城治病的花销,可以报销的钱已经超过了最高上限8000元。出院10天后,家人在当地相关部门领到了这笔报销的钱。再加上最初在当地市医院诊断时报销的400多元,报销下来的钱大概是全部花销的1/4。
问起这一家人“觉不觉得看病贵”时,张富贵和她60多岁的母亲都说,“这么大的病呢,花三、四万元钱不算贵。”而提起合,却都是感激不尽, “一年才交10元钱,给咱报销了8000多,值啊!这解决了我们多大的问题啊!”在张富贵家,他深有感触地说:“好!真的要感谢合。”享受过合带来的实惠后,张富贵还给外出务工的三个女儿也参了合。“扣除起付线,乡上能报80%;县上能报70%;市里是60%;省上医院报销最少,也要50%呢。” 如今,说起合,张富贵如数家珍。
大病报销让农民有了“重生”希望
静宁县界石铺镇祁岔村的王婷婷今年10岁,从外表看,她与常人无异。然而,这位女孩在1岁时,就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2006年之前,家人每年都会花去数千元为孩子看病。
父亲王军军耕种12亩薄田,地里的收入既要维持一家6口人的开销,还要为女儿治疗心脏病。王军军说:“先天性心脏病的最佳治疗时间是3岁前后,但那会儿没钱,只能拖着。患这个病容易感冒,别的不说,一年光治感冒花去的钱就不下1000元!”
参加合后,王军军得知: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的0-14周岁儿童,合将报销70%,大病救治报销20%,个人只需支付10%。通过申请,他带女儿到甘肃省人民医院做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很成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1/2011-06-03/15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