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合补偿高于全国水平
农民生病有了“护身符”
科技鑫报讯 “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牛白养。”这曾是我国农民看病就医的真实写照。农民生不起病更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屡屡再现。改革开放确实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有些地方已是“小康”了,可他们最怕生病更怕生大病,刚富起来,一场大病又穷了。正如他们所说:“辛辛苦苦十几年,一病回到解放前!”
如今,农民看病再也不用愁了,合政策的推出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就医处境,就连“赤脚医生”和“接生婆”也随之消失。2003年开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在我省5县试行。到了2011年,全省已经有1917.44万农业人口参合,参合率96.6%。目前,甘肃合的实际补偿比为 50.62%,这个数据比全国平均值高出近9个百分点。从这组数据中大家可能感受不到真正的实惠,那么以下这组数字就能说明问题了:农民每年只用交20元钱,在乡上看病能报80%;县上能报70%;市里是60%;省上医院报销最少,也要50%呢!记者童微(训练营地供稿)
村里人说10元钱换8000元值!
对于买块豆腐都要三思的农村人来说,让他们交10元钱的合筹资钱是件不容易的事。2003年,我省合政策在5个县开始试点时,很多农民都不愿意交这10元钱,“农村人嘛,思想本来就比较保守,更何况让从自己口袋里掏钱给政府交,看不见实实在在的好处,谁都不愿意尝试。大家都想万一这钱交了一年也没病没灾的,这不就白交了吗?尤其当时我还年轻,觉得自己身体好,不生病,每年10元钱不是白交吗?到最后,真正有人感受到政策的甜头时,第二年我就主动参合了!”山丹县农民张富贵提起当初交钱时,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前来省人民医院复查的张富贵是山丹县的一名普通村民,40来岁,在村里开拖拉机,年均收入差不多1万元左右。妻子也是一名农村妇女,没有工作。换句话说,那1万多元钱,是这个家庭的全部收入,但是农村开销不大,只要没什么需要花钱的大事,每年还能攒下不少。 2003年,张富贵第一次参加合,他没有想到,这10元钱后来成了自己的救命钱。
2005年2月,“花钱的大事”来了。张富贵因为剧烈头痛,被送进了医院,经诊断他患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必须做血管造影手术,而县级医院没有条件做这样一个大手术。3天后,他被转到甘肃省人民医院。从2月2日发病到2月25日出院,这个家庭共计花费了38000多元的医药费。按照合的规定,如果在本地就医,最高上限可以报销12000元,而经专家组讨论可转到上级医院就医的,最高可以报8000元。张富贵说,他知道合也不是什么费用都报,很多检查费都报不了,但药费大部分都可以报,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他都会选择报销比例高一些的药。最后报销结算的时候,在省城治病的花销,可以报销的钱已经超过了最高上限8000元。出院10天后,家人在当地相关部门领到了这笔报销的钱。再加上最初在当地市医院诊断时报销的400多元,报销下来的钱大概是全部花销的1/4。
问起这一家人“觉不觉得看病贵”时,张富贵和她60多岁的母亲都说,“这么大的病呢,花三、四万元钱不算贵。”而提起合,却都是感激不尽, “一年才交10元钱,给咱报销了8000多,值啊!这解决了我们多大的问题啊!”在张富贵家,他深有感触地说:“好!真的要感谢合。”享受过合带来的实惠后,张富贵还给外出务工的三个女儿也参了合。“扣除起付线,乡上能报80%;县上能报70%;市里是60%;省上医院报销最少,也要50%呢。” 如今,说起合,张富贵如数家珍。
大病报销让农民有了“重生”希望
静宁县界石铺镇祁岔村的王婷婷今年10岁,从外表看,她与常人无异。然而,这位女孩在1岁时,就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2006年之前,家人每年都会花去数千元为孩子看病。
父亲王军军耕种12亩薄田,地里的收入既要维持一家6口人的开销,还要为女儿治疗心脏病。王军军说:“先天性心脏病的最佳治疗时间是3岁前后,但那会儿没钱,只能拖着。患这个病容易感冒,别的不说,一年光治感冒花去的钱就不下1000元!”
参加合后,王军军得知: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的0-14周岁儿童,合将报销70%,大病救治报销20%,个人只需支付10%。通过申请,他带女儿到甘肃省人民医院做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很成功。
王军军给记者算了笔账:住院总共花费2万多元,合报销了1.4万元,大病救治报销了4000多元,一次手术下来自己才花了2000多元。
采访时,王军军动情地说,合给他们一家带来的是希望。
“接生婆”成消失的职业
30年前,在很多农村地区,妇女生孩子
都要请“接生婆”。那时,“接生婆”是一个很吃香的职业,每接生一个婴儿,不仅能吃上一顿好饭,还会受到婴儿全家的感激。但是,绝大多数“接生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凭经验接生。2004年我省孕产妇死亡绝对数为197例,死亡率为79.47/10万(其中城市51/10万,农村为 91.71/10万),仅低于云南、青海、贵州3省,在全国列第四位。孕产妇死亡率高低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我省孕产妇死亡率高主要原因是经济欠发达。在 2004年死亡的197例孕产妇中,91.1%的人本来可以避免死亡,不可避免死亡的只占8.9%。这些死亡中,有80%的人死在家中或送往医院途中,而且以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低收入特困家庭为主。
为了缓解这种状况,我省出台政策,在“降消”项目中给每位住院分娩的农村孕产妇补助400元,其中的100元必须用于指定用途:50元要用于新生儿疾病筛查,另50元要用于村级孕产妇孕期保健服务。如今,随着政策出台,“接生婆”这个古老的职业几乎消失。今年,据甘肃省妇幼卫生工作视频会通报,我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82.77/10万下降到2010年的33.23/10万,这一数据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据省卫生厅副厅长郭玉芬介绍, “十一五”时期,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82.77/10万下降到2010年的33.23/10万,降幅为60.94%,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5年的19.78%。和24.07%。分别下降到2010年的10%。和11.35%。,降幅分别为49.44%和 52.85%,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从2005年的67.93%提高到了2010年的93.56%,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从2005年的 70.27%提高到了2010年的86.7%。
“现在我们村根本请不上‘接生婆’,再说也没人在家生孩子了,大家都去乡上的医院生,生孩子的费用政府还给补助400元钱呢!我们家这两个孩子都是去医院生的,花不了多少钱,生孩子的这些钱对于现在的农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主要为了安全,十月怀胎不容易,万一要是问题出在生产上就划不来了。”陇南市西和县的李桂花这样说到。
我省合补偿比例高于全国水平
“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死见阎王。”这句顺口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几年前我国农民面对疾病的无奈。
“无病定期查,感冒把药拿;大病不用怕,合作医疗来救驾。”——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广以来,农村又传开了另一段顺口溜。一张小小的合证维系着多少农民的健康大问题。记者通过倾听农民的切身经历,感受到了合政策的魅力所在,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的变化。而我省也在不断完善合政策,让农民健康的“护身符”贴百姓更近,更亲……
2003年,甘肃省开始在山丹等5县启动合试点,从此甘肃省合开始了9年疾行:2005年,试点扩大至14个县区;2006年,试点进一步扩大为40个县区;2007年,合向全覆盖推进,到了2008年,实现全覆盖。目前,已经有1917.44万农业人口参合,参合率达到 96.6%。
9年来,合的筹资水平在逐年递增,2003年筹资总额30元,其中农民自筹10元,中央财政补助10元,省市县财政补助10元;2005年筹资总额50元,其中农民自筹10元,中央财政补助20元,省财政补助15元,市县财政补助5元;2008年筹资总额90元,农民自筹10元,中央财政补助40元,省财政补助30元,市县财政补助10元;到了2010年,筹资总额增加到了150元,农民自筹30元,中央财政补助60元,省财政补助50元,市县财政补助10元。
与此同时,合的受益面也在逐步扩大,根据甘肃省合管理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至2009年,合只报销住院费用;2009年开始试点门诊统筹,到了2010年,当门诊统筹全覆盖后,全省服务人次高达2300万。
记者从甘肃省卫生厅合管理中心了解到,目前,甘肃的实际补偿比为50.62%,这个数据比全国平均值高出近9个百分点。对甘肃而言,合能够达到目前的水平着实不易。2003年农民筹资水平是10元,2010年时增加了20元,而政府补助从当初的20元已经增加到了120元。2008年全省筹资总额为16.8亿元,到了2011年筹资总额则接近45亿元。
2008年以来,省卫生厅针对以往筹资水平低、受益面小、实际补偿比低、服务利用率较小的情况,指导各县采取二次补偿、大病补偿、家庭门诊账户及慢性病补偿和免费健康体检等一系列措施,扩大了受益面,同时促进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进入2010年,对儿童两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白血病)的报销比例不低于70%;对妇女两病(乳腺癌、宫颈癌)的报销不低于70%;对“五保户”、“高龄老人”等特殊人群的报销比例也在进一步提高。
记者从甘肃省卫生厅了解到,2011年要完成合看病、报销一卡通试点,并在全省逐步推广。在此基础上,今年我省还将提高合保障水平。在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所有统筹地区合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且不低于5万元。2011年,我省合政府补助标准有望从120元提高到200元,合报销比例也将提高1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