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8月27日电 高考录取率突破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教师校长率先流动、把教育纳入一把手考核体系……近年来,江苏扎实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让“生根开花”的优质教育惠及百姓。
八成考生圆了大学梦
刚刚结束的江苏省高考录取工作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2010年全省共有42万余考生被高校录取,高考录取率首次超过80%,创历史新高。这意味着今年全省52.7万考生中八成以上的人可以实现大学梦,给众多家庭带来希望的曙光。
早在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大规模高考扩招,拉开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大幕。
“当时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本科2.5万招生计划基础上扩招1万,让更多的江苏考生上大学。”从事30余年高招工作的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院长刘炳贵回忆,为了完成这一当时很多人看来“无法完成的任务”,江苏多方协调、努力争取,最终完成扩招计划1.2万。
15年间,江苏高考招生人数从7万增长为42万,高考录取率从51%提高到80%以上。如此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在满足群众教育需求同时,也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沛的人力资源。
“教育优先需要我们用实实在在的政策、资金和行动支持。”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表示,多年来,江苏在弘扬尊师重教传统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教育规划优先安排、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配置的原则,确保教育和人才建设投入大幅度增长。
一组数字折射了江苏教育多年来优先科学发展的成效。2009年,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区域内高等教育学生总数与规定的年龄组人口的比率)达到4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6%,三项指标均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0年达到或超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全国2020年指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标志着江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阶段。”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告诉记者,目前全省有普通高校144所,在校大学生177万人,两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江苏已经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实现了和普通教育“两翼齐飞”。
端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碗水”
每班36个学生的小班化教学、先进的多媒体教室、400米塑胶跑道、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在南京市虹苑中学这所公办学校,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和本地孩子一样,享受同样的待遇和教育资源,在阳光雨露下快乐成长。
这是江苏60万流动儿童有学上、上好学的生动缩影。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不该忽视的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个群体。”江苏省教育厅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厅长胡金波介绍,在硬件上,江苏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大力推进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在软件上,确保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与公办学校统一课程计划、统一使用教材、统一学籍管理,共享教学管理科研成果。
目前,全省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已经动态达到99%以上,其中80%以上的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经过多年发展,江苏的义务教育已经基本解决‘有学上’的问题,目前的难题是‘上好学’,突出表现为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沈健表示,近年来,江苏着力从硬件和软件入手,不仅让孩子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而且让他们在优秀老师的科学引导下快乐成长。
从2000年开始,江苏省级财政累计投入70亿元,通过实施“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工程”“合格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使全省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优质标准,基本解决义务教育“硬件”均衡发展问题。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是打破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外来子女学校和本地学校之间的藩篱。”胡金波告诉记者,今年5月底,江苏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在首批13个示范区试点中,把骨干教师均衡配置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1/2010-08-27/147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