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时间,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发展寄宿制学校,党和政府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因为在改革路上,总会有新矛盾、新问题——
因为没有食堂,那绍小学几百个学生不得不在土操场上站着吃饭。记者李鹤摄
中午12点,午饭铃声一响,教学楼前的土操场沸腾起来。操场上,支起了二十几张桌子,没有凳子。七八百个孩子在太阳底下捧着饭盒,站着、走动着、自顾自地吃饭。操场显得异常拥挤局促。
这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隆林各族自治县猪场乡的那绍村完全小学。因为没有食堂,不得不站在操场上吃饭的学生,成了当地的一道“奇观”。4月3日,在那绍小学采访的记者目睹了这一场面。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最早提倡举办寄宿制学校起,8年来,随着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深入,撤点并校的展开,寄宿制学校渐成农村义务教育主流,办学条件与寄宿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那绍小学的不能承受之重
陶春明清楚地记得,10年前自己上任时,全校只有285个学生。而现在,全校共有14个班级800多个学生,由于家远路遥,学生住宿率高达96.7%
隆林县地处在滇、黔、桂三省交界,是一个“老、少、边、山、穷、库”的县份,境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石山占总面积的35%,土山占65%。
村里娃的“上学路”
三四个小时的回家路程,在隆林县农村寄宿学生中比较普遍,最远的学生回一次家甚至需要7个小时以上,路上的安全隐患让人担忧
每周五,是10岁的蔡旭伦最喜欢的日子,因为终于可以回家见妈妈,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他上个学期才到德峨乡中心校上三年级。下午3点放学后,蔡旭伦会约上同村的三四个伙伴一同步行回家。几个孩子在公路上跑跑跳跳、嬉笑打闹。
公路是环山开凿的,一边是峭壁,另一边就是百丈的悬崖。不时有汽车从身边呼啸而过。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用作交通开支,而且回家的路车辆也根本无法到达,最后还得爬上1小时的崎岖山路。这样,大概晚上6点,天色变暗的时候蔡旭伦才能回到家里。
三四个小时的回家路程,在隆林县农村寄宿学生中比较普遍,最远的学生回一次家甚至需要7个小时以上。路上的安全隐患让人担忧。
等到周日下午2点,他又得往学校赶。回去时,书包里多了三四斤米,那是他一周的主食。菜由学校统一做,争取让学生每天都吃到肉,钱从3元的寄宿生生活补助里出。
实行“两免一补”伊始,学校都是直接把钱一次性发给学生,由家长签字领取。但后来发现,学生的伙食并没有改善,钱被家长用作家里的其他开支了。于是,才采用现在的方式。
在隆林县,学生住宿是免费的,也基本不产生交通费,所以家长只需给孩子带些主食和零花钱就可以了,负担不重。当地家长文盲居多,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很希望孩子学知识,有文化。虽然路远了,但是可以免费接受到相对更好的教育。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寄宿生通常要额外支出住宿费、交通费和伙食费,寄宿导致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教育蓝皮书《2009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在中部地区,每个农村家庭因寄宿而额外增加的费用平均为657.3元,在西部,这个数字是787.8元。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干预,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在校生的巩固率都有重要影响。
该机构对于学生饮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方面的数据调查显示,寄宿生和非寄宿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有高达50%的寄宿生每天只吃两顿饭,高于非寄宿生的38%。农村寄宿生比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平均身高矮9厘米,非寄宿生只矮5厘米。
此外,与非寄宿生相比,寄宿生的娱乐时间减少,课业负担重,学生普遍感到生活紧张、压力大。学校活动空间狭小,寄宿生在学校的生活简单枯燥。因此带来的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1/2009-04-14/145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