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隐喻群体双向焦虑


        朱四倍

        南开大学近3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新生比例为30%,2007年这一数据为25%,2008年为24%,下降趋势明显。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近几年的统计则显示,农村新生比例最高时也不超过1/3。(《中国青年报》3月27日)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信息最近经常被舆论关注,并引发了种种讨论。本则新闻揭示的信息尽管简单明了——重点高校中的农村学生比例下降了,但是,让人沉重,充满了忧虑。

        而这个信息很容易让公众想到温总理的一番话:“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农业户口的居民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口仅占0.7%,达到初中教育以上水平的不足20%。而在非农业户口的人中,对应的比例分别为12.3%和85%。应该承认,在不同的国家,拥有更多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在享受教育和接受高等教育上占有优势;而低社会阶层的子女则处于劣势,是一个基本现象。也正是如此,我们才认为,教育中的阶层差距,是社会阶层差距的表现。

        但是,在笔者看来,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屡屡被提及,在于这种现象所引发的焦虑不仅仅是农村子女向上流动困境的焦虑,也显现了整个社会对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忧虑。简单地说,这种忧虑是一种双向互动群体焦虑,既反映在农村家庭本身,也反映在非农村家庭和人员中。

        对非农村户籍的人士来说,之所以充满忧虑,在于对整个社会日益陷入分裂和对立境地的不满,是对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隐藏的社会风险有所警惕的结果。谁也无法想象一个社会能使一个群体充满希望而让另一个群体充满了绝望,假如希望只给了一个群体而灭绝了另一个群体向上的希望,那么,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不啻于是陷入了“火药桶”之中。

        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当一个群体剥夺了另一个群体向上流动、改变命运机会的时候,就意味着社会的断裂。正因为如此,城市阶层也对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充满了忧虑。进而,笔者以为,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隐喻群体双向焦虑,而群体双向焦虑是个危险的社会预警信号。有必要重视之,并采取合理的方式加以解决。

        明白了群体双向焦虑的严重性,在笔者看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改变城乡分割的教育制度下基础教育阶段机会不平等。在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办学体制下,农村少年儿童在通向学业成功的竞争中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很多农家子女往往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被淘汰出局,从而使80%左右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造成农民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

        另外,从社会阶层的角度而言,难以确证哪一个阶层的子女更聪明、更具有努力的意愿并最终获得成功,家庭背景的影响当然是直接而深刻的,但家庭背景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它必然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被有意无意地放大或缩小。因此,必须看到,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背后的群体双向焦虑与特定的制度的有关,其背后的教育不公和权利劣势等因素必须得到抑制,否则,整个社会就要陷入阶层之间的相互敌视陷阱。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群体 数据 义务教育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