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年全国农民工总量稳定增加,但增速却呈现持续回落态势。2011年至2013年,3年间的增速分别比上年下降1.0、0.5和1.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对广大企业和中国经济来说,这种趋势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专项调查处处长阳俊雄表示:“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峰值的到来及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即将面临拐点。”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长5.4%,此后增速持续回落。2011年增长4.4%,2012年增长3.9%,2013年增长2.4%。按照这一速度,不出3年,农民工总量增长就将停滞,即使按照0.5%的最低降幅,我国也将在5年内迎来这一拐点。与此同时,农民工外出务工月收入水平近几年来在持续快速提高,2010年增长19.3%、2011年增长21.2%、2012年增长11.8%、2013年增长13.9%。
总量增速持续放缓、工资水平快速提高,对广大企业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对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而言却并不是一个坏消息,这会倒逼企业改变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也正是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同时,这也倒逼企业加快产业转移步伐,从大量依靠外来劳动力的东部地区加快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充足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因为从农民工就业地域来看,外出农民工总量增速的下降并不是绝对数量的下降,而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结构性下降。
数据显示,近几年本地农民工增长无论数量还是速度都快于外出农民工。即使在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的比重也继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即使外出打工也选择了相对更近的省内流动,就地就近转移的倾向非常明显。人不愿来,那就只能企业搬过去,加快产业转移不失为一个解决之道。
对中国经济而言,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因为这是在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并开始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出现的现象。这意味着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农民工的短缺,而有可能是整体劳动力的短缺,能否应对好这种局面,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已经深刻洞察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巨大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都有利于劳动力的增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等措施,都将有效延缓劳动力短缺局面的出现,进一步延长人口红利。深层次的改革不仅将在获得制度红利的同时抵消未来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对潜在增长率的负面影响,更可以使中国经济增长更加协调、平稳和可持续。
未雨绸缪非常必要,但是对农民工总量的持续回落也不必过分担心。目前,我国仍有3亿多人从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接近40%,而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10%。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在第一产业比重没有下降到5%、劳动力就业比重没有下降到10%之前,还处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期,农民工总量还远远未到绝对短缺。
从现实情况看,中西部地区还存在大量不愿意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更存在规模巨大的农业不饱和劳动力。在对这类人群做好培训的前提下,只要有吸引力大的就业机会,他们就将加入到外出务工大军的行列。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延缓劳动力短缺局面的到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4-05-23/13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