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21岁的小闻每天都会在北京的地铁口唱这首《外面的世界》。
为了一直以来的“首都梦”,小闻从东北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北漂”。“精彩”和“无奈”,是小闻“北漂”生活的写照,也是全国各地流动人口复杂的现实。
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人,占总人口的17%。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让这个庞大且不断增长的流动大军,过上稳定的生活,是流动人口的期望,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精彩”和“无奈”之间
“在异乡生活,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来自河南信阳的晏长学到北京已经有20个年头了,在北京西客站经营一家小餐馆。
从小儿子7岁那年,晏长学就有个愿望:让小儿子到北京上学。但他也有顾虑:一是没北京户口,公立学校不好进,二是“孩子到时候得回老家高考,肯定跟不上。”如今,晏长学的小儿子已15岁了,还是在老家就读。
李凌云的女儿已在北京工作多年。老两口退休后,就从西安投奔女儿。虽然实现了一家的团聚,但烦心事也不少,“看病是最头疼的。”她感慨,“我们户口不在北京,在这里看病,得回西安经医保批准才能报销。”62岁的她现在每年要回老家做一次体检,再把大夫开的药带回北京。
当然,烦恼还不只这些。“比如我们没有北京的老年证,虽然年龄也大,但是进公园、乘公共汽车……北京很多面向老年人的优惠都没法享受。”李凌云说,感觉有些人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
与中老年“北漂”相比,年轻“北漂”也有自己的无奈。
2011年,26岁的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的马超怀揣着“记者梦”来到北京,不久前到北京一家财经媒体工作。“就业不稳定是我们这些人的普遍状态。”她说。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凸显
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户口……晏长学、李凌云和马超的经历只是中国2.3亿流动人口的缩影。
随着中国向流动时代的迈进,流动人口所遇的各类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正在日益凸显。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表示,仅就最具代表性的流动人口――农民工来说,他们“虽然进了城,但几乎没有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住权”,而且“依旧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基本文化权益”。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流动人口还将持续增加。
相关专家表示,随着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步成为主体,举家迁移和在流入地长期居留趋势明显,流动人口对健康、社保、就业、教育、住房等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引导人口有序迁移,使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如何满足流动人口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课题。
“国家有行动,我们就有盼头”
事实上,国家已开始从不同层面关注流动人口的各类诉求。
据介绍,目前,国家、省两级的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基本建立,初步实现了全国范围内流动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
对李凌云关注的异地医保,“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给出了答案: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
而晏长学的夙愿也有可能在未来变为现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今年两会期间透露,异地高考方案已进入“冲刺阶段”。
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日前发布《关于推进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全覆盖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区县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在经常居住地参加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的方式方法,鼓励和引导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
“国家有行动就好,我现在生活条件确实比以前好了,一些问题也可以慢慢解决,生活有盼头了。”晏长学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2-05-03/129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