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稳定的工作,真的好安逸,不仅能按月关工资,活得有尊严,小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4050”人员周尚连说起就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好处来,就一脸的幸福。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人为本,情系民生,拓宽就业渠道惠及百姓,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截至今年11月,全区又有2.98万人喜捧“新饭碗”。
困难人员再就业—— 按月关工资 活得有尊严
前不久,记者在区就业局碰到了来办理“4050”相关手续的周尚连,她是今年重新上岗就业的。由于身患糖尿病,她不能外出务工,平时全靠丈夫在塘河镇上打零工,家里生活不富裕。没想到,政府知道了她的情况后,很快为她在场镇上的金桥宾馆安排了新工作。
促就业,尤其要关注困难群体。我区不断强化就业服务,全面实施“出现一户、援助一户、稳定一户”的再就业援助制度,完善 “4050”等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政策,开展就业困难群体专项援助活动,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和专项政策扶持为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开展“一对一”分类 帮扶,确保动态“消零”。周尚连的就业难题之所以能这么快就解决,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工作方法。
区就业局的数据表明,截至11月底,全区共有5460名像周尚连一样的就业困难人员,在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这个数字是年初承诺目标的248.2%。同时,通过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的有680人。
农民工的新选择—— 沿海攒经验 家门口赚钱
“我在制鞋厂已经有10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前是在广州打工,尽管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但那边消费高,还得在外租房,攒不了多少钱。”家住几江城区已40多岁的居民王洪钦十分感慨。
听说家乡江津出台了不少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还有很多特别的“照顾”,让王洪钦很是“心动”。她告诉记者,身边不少人都选择 返乡打工,一方面攒下的钱不比沿海少;另外,回到“自家地盘”,不仅可以就近照顾家人,还可以安安稳稳规划职业发展。“等有了资本,我还是想在江津创业, 不可能一辈子在外打工。”去年,王洪钦辞掉了广州的工作回到了江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是一种更加积极的就业。要让劳动者乐于创业、敢于创业、能创成业。区就业部门加大了从技能扶持到创业帮扶的转变,创业扶持的机制雏形初现。
在区就业局和家人的帮助下,王洪钦参加了创业专家服务团的培训,包括传授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市场营销、法律法规、企业理财知识等。很快,她在艾坪山开了一家塑料制品厂。当了老板的她,还招了9个“伙计”,目前工厂经营得很是红火。
据记者了解,截至11月底,有2716名农民工实现了在家乡攒钱的幸福生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12-09/12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