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山东蓬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引导和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是我们面临的新的而又艰巨的任务。近年来,蓬莱市立足本地实际,及时转变观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劳动保障、就业培训、劳动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2006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实行网络管理,农村劳动力信息全部录入“劳动99”中,据软件中统计,目前蓬莱市农村劳动力总量为93384人, 其中男性50426人,女性42958人,大中专毕业生19797人,初中及以下学历为73587人;按照年龄划分,16-25岁区间有10113人,26-35岁区间有16898人,36-45岁区间有29967人,45岁以上区间有36187人,其他为21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701人,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服务业等行业从事人员较多;农村富余劳动力1252人,其中男性697人,女性555人,大中专毕业生325人,初中及以下学历为63人;按照年龄划分,16-25岁区间有155人,26-35岁区间有164人,36-45岁区间有437人,45岁以上区间有496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和培训状况:自2005年我市被烟台市确定为全面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村这个主题,加强工作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职责,通过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劳动用工管理体系三大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余人。有组织输出就业2千余人。

全市12个镇街均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实现了职能、编制、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的“六到位”。全市585个村(社区)也设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每个村(社区)有1名劳动保障协理员,负责协办辖区劳动力资源登记管理、信息发布、政策宣传、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工作,做到镇(街道)有窗口,村(社区)有专栏,切实为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构基础;将网络延伸到各个镇、街道和社区,实现市、县市区、镇(街)及社区信息互联、网络畅通,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就业信息发布系统,做到“一点登录,全市查看”。我市逐步形成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兼备,市、县(市)区、镇、村四级贯通,面向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业信息到村、户的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同时利用网络对农村劳动力实行动态管理,并通过开展针对进城务工劳动者的"春风行动",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和维权的宣传,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通过每周四现场招聘会向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近几年,共提供岗位近10万个。我市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备案管理制度,无论是城镇劳动者还是农村劳动者全部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纳入信息网络管理。农村劳动者签订合同的数量有所增长,几年来,  名农村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自2007年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以来,我市认真组织,狠抓落实,通过加强宣传,实地走访调查,摸清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建立基础台账,通过,公开招标,整合社会培训力量,立足农民工需求和实际情况采取校企联合办班、企业自培、培训机构定向培训、集中授课与也与自学相结合等方式增强培训的多样性,人社部门积极推荐就业,实行免费的职业介绍,截至2010年底,已举办计算机、车工、钳工、食品加工、家禽饲养等46个专业共176期培训,培训农村劳动力9200多人,90%的学员获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转移就业。

(二)农民工收入分配情况。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天的劳动时间为8小时,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天。而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企业和加工制造企业都以延长劳动时间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被延长、休息时间被剥夺。据调查,建筑企业每天的劳动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加工制造企业,特别是服装加工行业,职工每天的工作时间均在12小时左右,有的为了完成工作订单,阶段性的劳动时间达14小时以上,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且部分用人单位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平均休息休假时间为每月4天,部分单位没有休息休假时间。农民工的平均年收入为27000元,工资收入的构成为“基本工资+提成+津贴+福利”的模式,与城镇职工基本相同。从总体上,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仍为农民工关注的焦点,每年因拖欠、克扣工资投诉的案件占农民工投诉案件的90%以上,2011年上半年,劳动监察大队共依法查处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案件32起,占农民工案件总数的91.5%。建筑、矿山、造船等行业发包承包不规范导致用工不规范,造成农民工工资拖欠的现象屡屡出现。部分在工程多层次分包后,实际的用工主体都不合法,而且外包队大多在外省市取得营业执照,在蓬无资产,发包企业在拨付工程款时未尽到监督外包队支付农民工工资的义务,导致其外包队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屡屡存在,且因这种工资拖欠的违法行为,一般涉及人数多,涉及金额比较大,易引发重大集体上访案件,给我市的社会稳定造成巨大隐患。同时,工程在层层发包或转包后致使劳动关系变得更复杂,在企业劳动用工监管、劳动者举报投诉受理、劳动关系的认定上给劳动执法带来较大的难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技能培训 义务教育 重要途径 免疫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