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2010年:劳务开发成为凉山州农民增收重要途径


  全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4.62万人,同比增加11.95万人,增长28.01%;实现劳务收入40.16亿元,同比增加17.12亿元,增长74.31%;务工人员人均劳务收入7353元,同比增加1954元,增长36.19%;全州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975元,同比增加385元,增长 65.25%。

  州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发布的这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展示了2010年我州劳务开发取得的突出成绩。一年来,我州把劳务开发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造就现代农民的重要举措,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流动有序,管理规范、服务完善”,推进了劳务开发跨越发展,劳务开发成为我州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狠抓“四个确保” 强化跨越发展举措

  狠抓“四个确保”。过去的一年,我州从根本上扭转了劳务开发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落实、经费不到位的状况,凝聚各方力量,整合部门职能,强化责任落实,奋力实现赶超作为。

  确保“统得起”,健全工作机构。州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州劳务开发工作机构设置,落实一名州级领导兼任州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整合农办、劳动保障部门相关职能,增加编制、配强人员。各县市比照州劳务开发工作机构设置,建立健全机构,切实增强统筹措施、协调力度、工作抓手。

  确保“抓得实”,强化目标考核。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量化劳务输出、劳务收入、技能培训、有序输出考核指标,细化机构设置、经费投入、日常工作措施,构建州级有关部门、县市、乡镇、村组四级劳务开发工作联动机制。构建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贯通,目标到县、责任到乡、工作到人的目标管理体系。

  确保“输得出”,着力增加投入。通过认真分析劳务开发滞后的根本原因,州、县市两级财政共投入劳务开发资金819万元,同比增加639万元,用于农民工技能培训、市场开拓、规模输出,着力从根本上破解务工农民素质低、输出规模低、有序输出水平低的“三低”问题,加大农民工素质技能培训、输出市场建设、规模输出的投入力度。

  确保“愿出去”,兑现政策扶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采取培训补助、就业奖励、创业扶持、权益保障、解决农民务工切身问题等一系列措施,让外出务工农民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愿意出去、敢于出去、能够走出去,打工挣收入。

  不断开拓新市场 着力提高输出规模

  在巩固“珠三角”、“长三角”传统输出市场的基础上,多措并举,着力开拓新兴市场,大力挖掘州内劳务市场潜力,劳务输出呈现出常年性“东南飞”、季节性“走西口”和务工“不出门”的喜人局面。

  巩固“老市场”,进一步深化“川深”、“川浙”、“川粤”劳务洽谈成果。加强与沿海优势企业劳务合作,不断扩大“珠三角”、“长三角”劳务输出规模。深化与深圳富士康、比亚迪、联想集团企业用工合作,订单定向输出农民工3.5万多人。

  开辟“新渠道”,架起东南沿海、华北用工信息平台。着力开拓上海、福建、浙江、广州、深圳、云南输出市场。收集华北、东南沿海务工信息,把用工信息传输发布到乡镇、村组和务工农民手中。

  拓展“新区域”,深化成凉合作、搭建与珠海、厦门劳务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成—凉劳务合作。德昌高级职业中学、昭觉青年创业培训中心等2个省级、10个州级劳务培训基地与成都毅高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成都天旭车用布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定向输出对接、定向订单输出。州政府分管领导、州政协联系领导分别率队考察珠海、厦门,搭建了珠海—凉山、厦门—凉山劳务合作平台。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机构,规范职业介绍。全年举办农民工现场招聘会40余场,与广东、浙江、福建、北京等地和本州企业签订输出合同2.8万人。充分发挥劳务经纪人掌握用工市场信息、深得务工农民信任、组织务工快速高效的优势,全州涌现出输出规模在200人以上的劳务经纪人400多人,带动近10万农民外出务工。

  坚持市场引导培训 大力造就产业工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务收入 强化 技能培训 外出务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