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月6日电(记者 李自良)“就靠了那没有‘附加条件’的5万元,我有了起步资金,走上创业道路。”李浩南深有感慨地说。
25岁的他2009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在获得创业帮助后,他毅然决然地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开办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如今,订单纷至沓来,公司发展前景看好。
像李浩南一样,两年来,云南省有6万多名农民工、大学生、复转军人、留学回国人员获得了贷款支持、培训帮扶、税费减免和资金补贴等“贷免扶补”政策的扶持。
“我们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门槛,最大限度地给创业者提供帮助,最大限度地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云南省委常委、副省长李江说。
在扶持创业中解决就业
云南的“贷免扶补”政策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寒冬里出炉。
作为外向度比较高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云南的就业形势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一度十分严峻。全省2000多户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1300多户企业在危机中停产关闭。全省20多万名大学生、50多万名农民工需要找到就业岗位。
就业是民生之本。云南省决策层在寻求扩大就业之途。
与就业困难群体的一次对话,给云南省省长秦光荣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农民工很激动地说:“给我点贷款我就能自己办企业,还会找人给我干活。”一位大学生说:“税费高,手续烦琐,个人创业太难了。”
秦光荣认为,创业是促进就业最有效的一种形式。要解决就业问题,不仅要稳定已有就业岗位,更要千方百计鼓励创业,千方百计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历经深度调研,有关部门梳理出制约创业的三道坎:一是资金短缺,创业初期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二是服务体系不完善,办证件难;三是扶持政策难以落实。
有坎就要除。2009年新年第一天,云南省政府以年度1号文件公布了《关于鼓励创业促就业的若干意见》,省财政每年配套安排1亿元资金作担保扶持创业。
“扶持就业困难群体自主创业,在创业中解决就业,这是‘贷扶免补’政策的中心思想。”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解毅说。
“无门槛”和“一条龙”
作为农家子弟的大学生,李浩南原来也想在毕业后找一份安稳工作,但在听说了云南省的创业扶持政策后,他改变了主意――自己开公司,自己当自己的老板。
过程很简单。在核准了李浩南的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身份后,在没有任何担保条件下,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贷给他5万元。工商部门“绿色通道”让他办上了执照。由于项目符合条件,李浩南的公司顺利地进入昆明大学生创业园区,免费获得办公场所。更让他惊喜的是,一位成功的科技企业负责人成为他的“创业导师”。
这就是《关于鼓励创业促就业的若干意见》的内容――“贷”“免”“扶”“补”:
“贷”:创业者可向农信社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创业小额贷款,由云南省担保基金统一担保,创业者个人无需担保,并可获得两年以内财政贴息。
“免”:创业者可享受税费减免优惠。对创业人员3年内免收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月营业额在5000元以内的两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等。
“扶”:对创业者实行“一条龙”帮扶。提供创业扶持法律、政策和项目等咨询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为创业者介绍“创业导师”,由致富带头人、成功的创业人士和专家学者等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指导。
“补”:是指对创业成功者稳定一年以上并招用一定数量劳动者就业的,政府给予1000元到3000元的创业补贴。
涉及创业的政府部门被广泛动员。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工商、税务部门建立了创业“绿色通道”;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机构主动请缨,共同参与,承担落实任务。
“一是没有门槛,扶持对象人员不用担保就可获贷款;二是服务一条龙,各个部门共同帮助创业人员。这是我们‘贷免扶补’政策的创造和突破。”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解毅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01-06/122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