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村建设的主力军。河南省驻马店市是传统农业人口大市,农村劳动力达 554.23万人,占全市人口比例达65%,农村劳动力多且素质偏低,这一情况在中西部大多数省市具有普遍性。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最基础性工程,不仅是影响到一个地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全省甚至全国“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职业教育对加快社会主义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在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职业技能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不仅能为农村输送技术人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柱。
二、驻马店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驻马店市是豫南地区人口大市、劳务输出大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全市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9年底全市农村从业人员为 482.29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比重约为87%,占全市乡村人口的64.8%。当前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291.7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就业比重的60.5%;从事第二产业106.59万人,占22.1%;从事第三产业83.9万人,占17.4%;农村劳动力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1:0.37:0.29(以第一产业为1)。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构成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驻马店市通过科教兴市、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教育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的局面虽有很大改观,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主要表现在:
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抽样调查数据表明,2009年全市中小学以下及以下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资源的87.81%。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村劳动力达和小学文化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6.22%和19.41%,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22和3.2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62.1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42个百分点。中小学及以下农村劳动力人数比重偏大,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占25.63%,也就是说,全市每10个农业劳动力中,就有4个是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
这是造成全市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具有高学历劳动力人数比重偏小。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12.19%。其中,高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分别占农村劳动力资源量的9.54%和2.64%,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3和1.8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目前驻马店农村劳动力中高学历的劳动力人数明显偏少。
3、大多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2009年全市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15.38%,远远低于全省33.96%的平均水平,全市仍有84.62%的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专业的技术培训,这部分劳动力将成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迅速推进的拖累。
劳动力素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在生产中能否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生产技能以及掌握的深浅、快慢和熟练程度。目前,素质偏低对农村劳动力造成的最直接、最明显后果是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就业渠道较窄,劳务输出缓慢。主要表现在:
一是低素质农村劳动力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致使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大多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完全退出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不稳。
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适应不了非农产业的要求。近年来受发展速度下降、企业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提高、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等多种因素影响,非农产业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在减少,而质量要求却又在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的门槛有所提高,低素质劳动力实现转移相对困难。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11-25/12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