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中国劳动力结构迈向拐点 劳动力仍过剩工资仍低


  记者近日从财政部获悉,财政部2010年财政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是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支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此同时,今年的“民工荒”也正持续引发中国专家和学者热议“刘易斯转折点”、提高居民收入等问题。

  专家和学者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没有出现整体意义上的刘易斯拐点,但正处于走向这一“临界点”的进程中。在国内劳动力结构逐步发生改变中(非农劳动力正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却未见明显增长。

  实际工资

  在“拐点”进程未见明显增长

  最近,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机构纷纷举办有关“居民收入与刘易斯拐点”的会议和论坛,就工资结构、社会转型等问题举行讨论。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介绍,刘易斯拐点是发展中国家内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格局现象。由于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大量供给压低了劳动力成本。直到工业化、城市化把表面上的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了,如果再想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劳动力成本,这个临界点就叫“刘易斯转折点”。

  引发中国专家和学者们热议“刘易斯转折点”,主要是今年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在春节过后达到多年来的一个高峰。有报道指珠三角劳工短缺达200万人,即使企业大幅提高工资仍要面对招工难的窘境。由此,有研究人士称,珠三角劳工近年来持续短缺预示着我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

  2009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显示,103个主要城市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从金融危机期间的0.85,大幅回升至0.97。但珠三角的这一比率达到1 .26,这提示若不提高工资,将很难招到可用的工人。

  但这是否表明中国整体上劳动力出现了短缺?根据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报告,以现时全国13亿人口计算,城市人口将由目前的6 .1亿增加至2015年的7.67亿即未来每年平均将有超过1000万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因此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供应尚算充裕,但劳动力市场结构已由此前的“无限供应”年代过渡至目前的“有限过剩”时期。所以,多数学者表示,从局部看,中国似乎已处于刘易斯拐点中,但整体上看,中国农村劳动力仍然存着过剩问题,刘易斯拐点尚未真正来临,应该认为是走向拐点的进程中。

  申银万国的研究报告也表示,民工荒的出现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刘易斯拐点已现。首先,农业与非农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占比仍不协调,边际产出差距仍较大;其二,中国47%的城市化率与当时日本、韩国出现刘易斯拐点时农村人口30%左右的占比相比,差距仍大;其三,2004年民工荒出现后,中国实际工资并未出现大幅上涨。

  学者和专家们表示,珠三角的民工荒可能无法直接和刘易斯拐点画等号,但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在走向刘易斯拐点的进程中,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多年来却未有全面的上涨,这有悖于国际规律。所以,需要构建合理的收入和分配制度,平稳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转型。

  收入差距

  加速拉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对记者表示,“创设合理的分配和收入制度,挑战主要来自初次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公平。”

  据专家分析,初次收入分配的不合理,首先表现在长期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 D P的比例偏低、国民收入分配向国家和资本所有者倾斜的现象一直比较突出。

  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所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上世纪90年代以前,劳动者报酬占比为50%以上,2001年后这个比重不断下降,到2006年已下降到41%。与此同时,营业盈余比重由原来的20%提高到2006年的30 .6%。在2000至2008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4%,但职工的实际工资年均仅增长15.7%。

  这表明,我国国民收入结构失衡,特别是劳动者报酬所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来自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近几年中,从未增加过工资的全国普通工人超过26%。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50%左右,而在中国则不到10%。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资本回报的比例却不断上扬。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群体 劳动力市场 数据 烟草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