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农业生产条件日渐严峻。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将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这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但对农业的发展也构成了新的挑战。首先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到2005年底,已减少为18.31亿亩,9年间耕地减少1.2亿亩。而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城镇化进程尚未过半,尽管将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继续减少的趋势仍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每年仅建设用地就至少需要400万亩。其次是淡水资源的短缺。2005年我国人均淡水总资源不足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7%,且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但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快于全国,一方面是集聚的投资多、吸引的外来就业人口多,另一方面则是减少的耕地多、粮食的生产能力下降多。以2005年与1998年相比,东南沿海10省市的粮食总产量已减少614亿斤,即减少了17.6%;其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也由34.02%降至29.67%,即下降了4.35个百分点。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南粮北运”格局已被“北粮南运”所替代。但问题在于,将高耗水的粮食增产交由缺水严重的北方地区来承担,其可持续性究竟如何,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再次是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至2005年底,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8.25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5.06%,一半以上的耕地仍是靠天吃饭。在已建成的8.5万座水库中,病险水库占36%;即便是在13个粮食主产省的大中型灌区,其支渠、斗渠和农渠中的土渠还分别占80%、85%和94.6%,致使农业灌溉用水损失浪费严重,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第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呈继续扩大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在快速增长。但从总体趋势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1978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两者收入的差距比为1:2.57。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明显缩小,1985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分别为739元和398元,差距之比降到了1:1.86;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尚未打破,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又继续拉大。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次突破1:3,达到1:3.11;此后3年,尽管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始终未能缩小,2003、2004、2005这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分别为1:3.23、1:3.21和1:3.22。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两者的差距又扩大为1:3.28。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至今仍占大多数,这一国情固然决定了消除城乡差距的长期性,但在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呈继续扩大之势,这显然是需要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的一大经济社会问题。
第三,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仍明显滞后。近年来,在中央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的促进下,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以往的欠帐太多,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低、农民缺医少药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目前,农村还有近万个乡镇、30万个行政村未通水泥或沥青路,其中70个乡镇、近4万个行政村不通公路;约2.8亿农民的饮水不安全,2000万左右农村人口用不上电,约1.5亿农户亟需解决烧饭、取暖的燃料问题。2005年,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7年,5.04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6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4.10%,不识字及识字很少的还占6.87%。2005年,我国平均每千人有病床2.34张,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每千人有病床3.67张,农村只有0.76张;城市每张病床平均拥有8.8万元的医疗设备,农村仅有1.1万元。城乡文化事业方面的差距则更为明显。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8-02-18/108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