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农民充分就业促进城乡演变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或者城市就业。近年来,农民就业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从总体来看,问题很复杂、阻力和困难依然很大,还没有完全摆脱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影响,距平等就业、形成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离中央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农民充分就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近几年,在城镇化进程中,为了解决农民的充分就业问题,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许多措施,如为农民工进城大开绿灯,免费为农民工培训各种技能,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等。但是,在很多地方,农民充分就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对统筹城乡发展,消解城乡二元结构有着重大影响。

        哪些问题阻碍了农民的充分就业

     培训和转移就业机制薄弱。目前,农民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还比较薄弱,资金投入力度还有待加强,培训规模及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出现了主要劳务输入地劳力型民工过剩而技能型民工严重短缺、培训资源闲置与渴求提高技能的农民工得不到有效培训等一系列新矛盾。同时在转移就业方面,农村劳动力主要转移在工业、建筑业、社会服务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以自发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劳动力供需关系脱节。

    农村劳动力文化和技术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等,导致城乡人力资本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程度大大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培养的人才又主要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其他大中城市流动,每年各高校毕业的农村大学生回到本地的不到十分之一;从农民工从事的行业来看,由于其文化和技术素质偏低,劳动力主要流向脏、累、重、险等行业或工种内,难以进入较高级行业和岗位。同时,存在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和就业层次低的问题。

    失地农民就业率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文化、技能、年龄、资本和政策性因素的限制,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渠道窄,而现行制度不能保障被征生产性用地按地的面积平均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不可能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一些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个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就成为城镇新的失业者,这个群体的规模正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而不断扩大。目前相当一部分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农民工享受不了或不能完全享受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标准还有待完善;农民工在劳动关系、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劳动纠纷、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如何促进农民实现充分就业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内部就业。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农民“失地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村建设中,要在确保粮食平稳增长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以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依靠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民。因此,必须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转变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让更多的农民能受到农业技术培训;加大培训力度,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服务项目建设,根据市场用工需求,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灵活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技术教育与培训,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按照“政府提供公共培训、实体开展技能培训”的思路,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特别是民办学校、就业培训机构、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技能培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技能培训 劳动力市场 农业和农村经济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