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小手艺做成大产业


  近年来,虞城县大杨集镇党委、镇政府以谢店村为示范,把发展搓背行业作为扩大劳务输出、提高农民收入为突破口,叫响了“大杨集搓背”品牌,引起市主要领导和社会广泛关注。1月10日,中共商丘市委书记刘满仓对《小手艺做成大产业——关于虞城县大杨集镇发展搓背产业的调查》(中共商丘市委政研室《调查研究》2007年第10期)批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转变观念,用心做事,吃苦耐劳,都能致富。虞城大杨集的经验值得推广。”现将调查报告予以刊发,供参考学习。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虞城县大杨集镇党委、镇政府从加强引导、更新观念、做好技术培训和协会带动等方面入手,以谢店村为示范,把发展搓背行业作为扩大劳务输出、提高农民收入的突破口,逐步叫响了“大杨集搓背”品牌。目前,该镇年对外输送搓背工达1.2万余人(次),搓背工足迹遍布河南、黑龙江、陕西、江苏、山东、河北、湖北、安徽、广东、海南等省内外的30多个大中城市。全镇年此项收入总和在亿元以上。

  (二)发展历史。早在解放前,大杨集镇谢店村就有人专业从事澡塘搓背。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搓背这个行当曾一度中断。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该村搓背“开山祖师”李友良又悄悄干起这一行当,带领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在农闲时外出搓背,很快富裕起来。近10年来,村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该村出去搓背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是兄弟,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夫妻,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特别是一些早期从事搓背行业的人掌握了较多的供求信息,开始做中介服务,专门为搓背工介绍澡塘,并从中收取中介费用。有的则带领几十名搓背工承包澡塘,由搓背工一下子变成了澡塘老板。目前,该村580户、2263人中,有600多人在外从事搓背行业,平均每户一人,成了远近闻名的“搓背专业村”。谢店村村民这种“敢吃螃蟹”的精神带动了搓背行业在当地广泛兴起,辐射到大杨集镇其他村及大杨集镇周边的多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大杨集镇及其周边的稍岗乡、张集镇、刘集乡等乡镇常年在外的搓背工有2.5万人,其中仅大杨集镇从事搓背行业人员就有6000余人,占该镇劳动力总数的34%%。

  (三)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一名搓背工每天接活在20个以上,每天收入一般在60—200元,年收入达1—2万元。按每人每年收入2万元计算,大杨集镇6000多名搓背工年创收1.2亿元。据该镇搓背协会会长葛战华估计,全镇有30多人资产达50万元以上,有的已成了百万富翁。

  搓背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配套行业的兴起。该镇朱屯村的祝满想在商丘建立了洗浴用品加工厂,主要生产浴盐、奶盐、搓背巾等洗浴用品;该镇杨集村的胡文超专业磨制、销售修脚刀,刀具供不应求,每套刀具约为85元,每天有上百元的收入;有一些搓背工用搓背挣得的钱回乡创业,建起了食用菌温室,开办了养殖场或批发部等等,从而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和乡风、民风的改善,推动了村建设。该镇谢店村全村580户人家有近200户在家盖起了高标准楼房,10多户在郑州、天津等市购买了商品房,有的全家迁到了大城市,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大杨集镇党委、镇政府对“搓背专业村”效应高度重视,因势利导,积极培育,使搓背行业走出了一条由农民互相帮带、分散发展,到党委、政府引导扶持、行业协会积极推动的产业化之路,成为该镇劳务输出的成功品牌和一大亮点。

  (一)加强引导,成立组织。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工作,成立了大杨集镇劳务输出领导组,制订了《大杨集镇劳务输出五年规划》、《大杨集镇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等,并把发展壮大搓背行业列为重要内容。在镇党委、镇政府组织引导下,该镇成立了“大杨集镇搓背协会”,由谢店村党支部书记葛战华担任协会会长,一些长期从事搓背服务的搓背工担任会员。该协会负责全镇搓背行业的管理,以及搓背技术的培训和推广,进行经常性的用工信息发布,保持与外地洗浴行业之间供求联系,成为搓背工与洗浴行业的桥梁纽带。

  (二)典型带路,培育品牌。该镇组织青年劳动力到谢店村等一些靠做搓背工富裕起来的农民家中参观学习,既使搓背工挺起了腰杆,又在广大农民心中树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依靠双手勤致富、搓背工种也光荣”的思想,消除了部分农民陈旧、封闭意识。同时,该镇借助搓背协会这个平台,采取多种手段,培育搓背劳务品牌,不断提高该镇搓背行业的知名度,使大杨集镇的搓背工尤其是业务熟练的搓背工在大、中城市越来越受顾客青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务输出 农民收入 多渠道 估计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