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中国民众心理状况:农民工心态好于城市居民


  其次,城镇居民的心理和谐得分落后于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处于最低的水平,心理和谐程度最差。这可能和城镇目前面临的挑战有关。随着我国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城镇相对于农村的优势变得不明显,城镇居民有可能体验到较大的心理落差,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和谐状态。较低的心理和谐状态可能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因而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城镇的重视。

  农民工心态好于常住居民

  报告的第四个结论特别令人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心理和谐程度高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

  报告中说,总体来看,进城务工人员整体的心理和谐程度(3.79)显著高于农村居民(3.74)和城市居民(3.71)。除了人际关系方面,进城务工人员的和谐程度略低于农村居民外,在自我状态、家庭氛围和社会态度方面,其得分都要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群体。

  报告认为,这可能和他们在衡量和评价自己的各个方面时选取的参照点有关:来自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尽管生活在城市,但对自己的定位仍在农村,因此在进行比较时,他所参照的对象并不是城市居民,而是家乡的农村居民。这种效应体现在进城务工人员的心理和谐状态上,表现出如下特点:在自我状态和社会态度方面,由于他们主要生活在城市,接触到更多信息,受到更多的文化冲击,对自我和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远离了“鸡犬相闻”的农村氛围,深感人际关系的缺乏;在家庭氛围方面,由于工作原因,家庭给予他们的温暖感受则在思念中变得更加强烈。

  研究还发现,家庭氛围对农民工社会态度的影响程度明显低于普通民众。这可能和进城务工人员远离家庭的客观事实有关,如果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与家庭交流的便利条件,促进他们与家人的联系,将有助于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对社会的积极态度。此外,为他们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也将有助于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对社会的积极态度。

  六大建议提醒政府防患于未然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项目组提出了几点建议:

  其一,鉴于我国民众心理和谐状况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应加快全国性心理服务网络特别是城镇网络的建设,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让心理服务走入学校、单位、医院、社区、村镇,引导和帮助民众正确对待自己、家庭、他人和社会。

  其二,城镇化是村建设的重要解决方案。目前城镇中出现的问题有可能成为未来村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因此,各级政府需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其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均衡发展。东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视心理和谐的构建;中西部地区应以东部为鉴,采取措施营造友好互信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社会态度。

  其四,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政策与服务体系。创造各种便利条件,使进城务工人员和家庭、家乡保持紧密联系。各类媒体不宜刻意夸大这一人群的不和谐和引导目前尚不切实际的需求。

  另外,中华民族维护婚姻家庭、倡导家庭和睦等传统美德在我国民众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宣传工作,发挥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维护家庭稳定产生的积极作用。

  最后,报告建议,建立国民心理和谐数据库,并构建辐射全国的调查网络,定期追踪和监测民众心理和谐的状况,建立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对于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和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总体 数据 抽样 群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