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青岛农机化:持续创新发力 助推乡村振兴


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了持续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模式,让土地变成了“面包田”,农业节本又增效。2006年,青岛市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这对习惯于精耕细作的“老把式”们而言难以接受。为此,青岛市农机局在平度市桑园村选择了33亩地,开展种植模式、播种量等试验,攻克秸秆量大、机具不适应等难关,连续10多年实施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了持续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模式,牵头编写的《黄淮海地区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体系规范》已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经测定,试验田土壤有机质由原来的0.9%,增加到2%,水、肥、机械作业等成本下降了25%左右,小麦亩增产20%左右,成了全国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样板田”。榜样的力量最终变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目前,全市实施面积达到了110多万亩,全年为农民增收节支1.1亿多元。因土地松软、肥力增加,而被农民形象地称为“面包田”。

秸秆利用“花开三朵”变成宝,进入“联合国故事”展。一是机械秸秆还田,土地变成“面包田”;二是秸秆青贮成为“草罐头”,奶牛吃了多产奶,牛粪撒地里还增产;三是秸秆打捆离田,1吨能卖200元,变成农民的“摇钱树”。目前,青岛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了90%。更可喜的是,往日的“狼烟”没了,农村的环境美了!在2018年“联合国日”当天,联合国驻华系统24个机构举办了“和联合国在一起的故事:有你更美好”的图展,青岛市农机局作为秸秆综合利用典型进行展示,“小秸秆”走进了“大舞台”。

农民驾机驶上“致富路”

伴随着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农机手队伍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壮大,青岛市农机户发展到40多万个,年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30多亿元,农民驾机驶上了致富路。

农机合作社承担了全市70%以上的大田农机作业量。2008年,姜永战注册成了青岛勤耕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社员110人,各类机械2000多台(套),年规模化农机作业10万多亩,年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青岛市西南部最大的农机区域维修中心,机器大修不出社,业务辐射周边几个县。社员曲卫恩自豪地说:“有了合作社做后盾,我一年四季有活干,2018年纯收入超过了15万元!”。目前,青岛市700多个合作社,把分散于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统一组织起来,实现了小农机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大大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年服务农户50多万个,农机作业1000多万亩,承担了全市70%以上的大田农机作业量,农机手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解决“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让农民“无忧”去赚钱。为解决人才问题,青岛市建成了市、县、乡三级农机培训体系,引进全省首家仿真教学设备,农机观摩教学、技能大赛、网络课堂等如火如荼,在大讲堂里面对面讲,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让广大农机手走向知识和富裕。为让大型农机“有房住”,先后在全市各镇村建成集库房、维修、培训于一体的农机“安居工程”80多处,有效改善了农机“露天存放”难题。为解决大型农机“看病难”,在全市建设39个区域化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农机维修“大修不出镇、小修不出村”。

为农机手系上“安全带”,把农机监理服务“送上门”。青岛率先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平安农机”示范市,安全监管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每年都举办农机事故处置演练,组织全市农机监理人员集训,实施精细化、痕迹化管理,建设了高标准的农机驾驶员考试中心,在镇村建立了60多个农机安全监理服务中心和窗口,农机手在家门口就能办证。把全市的拖拉机、驾驶员、农机合作社和农机维修企业等纳入网格化管理,全面提升了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水平,为农机手致富保驾护航。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土地 整地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