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青岛农机化:持续创新发力 助推乡村振兴

网友投稿  2019-01-23  互联网

任洪珍

1月3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名单,青岛莱西市、西海岸新区榜上有名,这也意味着经过三年努力,青岛成为全国第一个整市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计划单列市。据青岛农机局预计,2018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3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7.8%,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青岛的农忙季节,农民只需一个电话,农机合作社就把耕地播种的活轻松地干完了。“开着汽车上坡,驾驶拖拉机种地”成为当地农民的生活写照。青岛的农机化已经进入了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时代。

现代“铁牛”满地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青岛农机装备步入大踏步升级换代期,大马力、复合式、高性能的大型农业机械驰骋田野,地上的拖拉机、空中的植保机、水下的增氧机,一大批绿色、环保、高精端农业机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撑。

平度市农机手高洪云激动地说:“我花12万元买了台导航系统装在拖拉机上,播种马铃薯,开沟、播种、覆盖地膜一次完成,机器自己能干活,因为车跑的笔直,10亩地能节省出半亩地,农民排队使用,仅一个春季就能收入6-7万元哩!”农民们说,这台机器播1亩收120元,别的机器收70-80元,我们还都喜欢用它。

阴雨天晾晒小麦是农民头疼的事,而粮食烘干机让农民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给农作物打药,无人植保机取代人工,彻底让农民脱离农药之苦。而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青岛市农机部门可谓用了洪荒之力:

创新“购机模式”,领跑农机化,惠及千万家。多年来,青岛市农机部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一手抓改革创新,一手抓监督落实,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三满意,已连续四年获得农业农村部延伸绩效管理考核优秀。2014年,青岛在全国率先实施了“自主购机、带机核实、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补贴新办法,得到农机化管理司的充分肯定。2017年,青岛在全国率先开发使用手机APP,农民1个申请几分钟就能完成,农机人员审核1台机具只需1分钟,经验在全国推广。2018年全市通过手机APP提报申请的占98%,审核全部用APP,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办理补贴“只跑一次”。全市累计安排补贴资金13.1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近12万台(套),受益农户9万户,提升了农机化装备水平,加快了农机化进程。

创新科技推广模式,让新技术“开花结果”。持续打造农机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和试验示范推广创新平台,建立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布制度,在全市范围建设了80多个部级和市级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引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果茶业等领域的农机化技术应用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建立联盟搭平台,引来“金凤凰”。建立青岛市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扩大招商引资,搭建起农机产、学、研、推资源整合平台。全市农机装备制造企业60多家,总投资18多亿元。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项目落户胶州经济开发区。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院青岛分院项目已签约落户,将以农业智能装备辐射引领农业土地提质增效;以人工智能引领挖掘农业大数据,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土地变成“面包田”

青岛农机化正在向纵深领域发展壮大,践行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由一家一户分散农机作业向一体化经营转变;由单项作业向农林牧副渔全程全面机械化转变;由耕种型向涵养土地资源型转变;由传统型向信息化、智能化和集约化转变!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使粮食高质量地颗粒归仓。围绕小麦、玉米、花生、马铃薯四大主要农作物,突出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大环节,统筹整合配置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小麦、玉米、花生、马铃薯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95%、85%和83%。辖区5个主要涉农区市全部建成了“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域深松整地工作,让土壤变成了“蓄水池”,促进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农机深松整地是提升耕地质量,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2015年,青岛市农机部门在全国率先打响了实施全域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攻坚战,争取市财政投入1亿多元,到2017年,将全市适宜的土地基本深松了一遍,2018年又开始了第二轮农机深松作业。今年64岁的胶州市洋河镇朱季村杜高谷,采用农机深松整地种了300多亩地。他兴奋地说:“深松打破了犁底层,有利于农作物下扎,2018年少浇了1遍水,小麦、玉米亩产量还分别达到了600多公斤和700多公斤,小麦亩均增产了10%呢!”。更让他高兴的是,2018年3月7日,老杜家的机械化深松作业场景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了持续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模式,让土地变成了“面包田”,农业节本又增效。2006年,青岛市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这对习惯于精耕细作的“老把式”们而言难以接受。为此,青岛市农机局在平度市桑园村选择了33亩地,开展种植模式、播种量等试验,攻克秸秆量大、机具不适应等难关,连续10多年实施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了持续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模式,牵头编写的《黄淮海地区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体系规范》已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经测定,试验田土壤有机质由原来的0.9%,增加到2%,水、肥、机械作业等成本下降了25%左右,小麦亩增产20%左右,成了全国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样板田”。榜样的力量最终变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目前,全市实施面积达到了110多万亩,全年为农民增收节支1.1亿多元。因土地松软、肥力增加,而被农民形象地称为“面包田”。

秸秆利用“花开三朵”变成宝,进入“联合国故事”展。一是机械秸秆还田,土地变成“面包田”;二是秸秆青贮成为“草罐头”,奶牛吃了多产奶,牛粪撒地里还增产;三是秸秆打捆离田,1吨能卖200元,变成农民的“摇钱树”。目前,青岛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了90%。更可喜的是,往日的“狼烟”没了,农村的环境美了!在2018年“联合国日”当天,联合国驻华系统24个机构举办了“和联合国在一起的故事:有你更美好”的图展,青岛市农机局作为秸秆综合利用典型进行展示,“小秸秆”走进了“大舞台”。

农民驾机驶上“致富路”

伴随着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农机手队伍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壮大,青岛市农机户发展到40多万个,年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30多亿元,农民驾机驶上了致富路。

农机合作社承担了全市70%以上的大田农机作业量。2008年,姜永战注册成了青岛勤耕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社员110人,各类机械2000多台(套),年规模化农机作业10万多亩,年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青岛市西南部最大的农机区域维修中心,机器大修不出社,业务辐射周边几个县。社员曲卫恩自豪地说:“有了合作社做后盾,我一年四季有活干,2018年纯收入超过了15万元!”。目前,青岛市700多个合作社,把分散于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统一组织起来,实现了小农机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大大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年服务农户50多万个,农机作业1000多万亩,承担了全市70%以上的大田农机作业量,农机手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解决“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让农民“无忧”去赚钱。为解决人才问题,青岛市建成了市、县、乡三级农机培训体系,引进全省首家仿真教学设备,农机观摩教学、技能大赛、网络课堂等如火如荼,在大讲堂里面对面讲,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让广大农机手走向知识和富裕。为让大型农机“有房住”,先后在全市各镇村建成集库房、维修、培训于一体的农机“安居工程”80多处,有效改善了农机“露天存放”难题。为解决大型农机“看病难”,在全市建设39个区域化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农机维修“大修不出镇、小修不出村”。

为农机手系上“安全带”,把农机监理服务“送上门”。青岛率先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平安农机”示范市,安全监管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每年都举办农机事故处置演练,组织全市农机监理人员集训,实施精细化、痕迹化管理,建设了高标准的农机驾驶员考试中心,在镇村建立了60多个农机安全监理服务中心和窗口,农机手在家门口就能办证。把全市的拖拉机、驾驶员、农机合作社和农机维修企业等纳入网格化管理,全面提升了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水平,为农机手致富保驾护航。



http://farm.00-net.com/jx/1/2019-1-23/23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