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禁烧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积极推进以机械化还田为主的小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带有秸秆切碎或打捆装置的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推行小麦、玉米机收、秸秆切碎还田、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是近两年该区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中的重点工作,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成为完成这项工作的重要载体。
据夏晓介绍,在培育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方面,该区持续加强以农机合作社为重点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培育一批重点农机合作社,发挥其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大力推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代耕代收、承包经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工商社会资本投向农机作业服务,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不断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和农机职业技能开发,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农机培训就是好,既学习了农机操作新技能,又了解了国家惠农政策!”埇桥区芦岭镇农机手王红亮从培训中受益匪浅。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不仅使农民感受到全程机械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还使更多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全程机械化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今年,淮河农机专业合作社新买了4台超大型联合收割机,合作社另一负责人李清武兴奋地告诉记者:“有了这几台新式农机,可以大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带领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探索“农机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也是该区农机局重点工作,“鼓励引导全区市级以上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与周边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为贫困户提供耕种收农机作业服务、贫困户带地入社、年底实现分红等形式,帮助贫困户逐步实现脱贫致富。”截至2017年底,该区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190家,其中,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个,市级以上示范社还采用带地入社、个贷企用、固定用工等方式包保贫困户90户,户均增加收入3500元以上,72户实现稳定脱贫。
机艺融合强筋骨全程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先进的农机就像“兵器”,而配套的农艺则是“武功秘笈”,机艺融合才能将全程机械化这门“武功”练至炉火纯青。埇桥区农机部门深刻地明白且践行这个道理,在推动全程机械化的进程中,积极建立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和农机农艺融合机制,强化主导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该区以基地为载体实施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种植,农技部门负责农艺的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技术指导,农机部门按照农艺要求选配机具、保证作业质量,为周边农民提供可靠的作业标准和作业规范。农业机械进一步替代了人畜力,让农民在小地块尝到了大农机带来便利,增强了农民的更多幸福感。
对此,蔡爱华很有发言权,2017年,他承包的300亩玉米地中有50亩被该区农机局选作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试验田,开展秸秆全量覆盖还田条件下新型复式作业机械效果试验。“50亩试验田里玉米的长势比传统灭茬还田更加旺盛,个头足足高出了20多厘米。”老蔡介绍道,“一方面秸秆不灭茬具有更好的蓄水保墒作用;另一方面传统模式需要再耕一遍地,机械会对土地多一次碾压,更容易造成土壤板结,也更容易导致玉米播种时种子播在土层上,影响成活率。”有了新技术必然也需要与之配套的机具,老蔡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新型复式作业机械,“这种设备比传统的种肥同播机,多安装了一台打药器,因此同时具备了开沟起垄、种肥同播和打药3种功能。运行一次,3种功能同时启动,生产成本自然就会降下来。”蔡爱华说,“虽然去年是第一年引进,却得到了乡亲们的欢迎,不少人专门打电话来,点名要这种新型机械开展作业。因为和传统机械花费差不多,却能额外享受到打药服务,谁能不愿意呢?”
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埇桥区也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大力推广新农技、新农机、新农资,最近,该区组织涉农部门成立了10多个农业技术小分队,分赴各个乡镇和村,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送科技、送信息、送服务。
“近年来,我区逐步构建了‘农机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示范推广模式,深受农民欢迎。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把农机化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农机农艺融合的试验场、农机化新技术培训的大课堂、展示农机技术人员风采的演兵场。”夏晓表示。据了解,为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该区成立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活动专家指导组,分区域探索总结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和生产模式。同时,强化农机从业人员农艺知识培训,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还分别从机械化作业流程、技术要点、作业规范、机具选配、服务方式等方面入手,总结形成适合同类作物、生产领域和区域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18-4-26/233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