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宿州市埇桥区:练就全程机械化这门“武功”有秘笈

零零社区网友  2018-04-26  互联网

王晓宇

今年还没出正月,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的农户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呈现出一片春耕备耕的繁忙景象。大年初三,该区西二铺乡永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吕卫东就带领着社员管理合作社的大棚;大年初九,该区沟西村很多家里的门就上了锁,田野里到处是忙活着的人,运农家肥的,耕地的,忙得不亦乐乎。当天,埇桥区农机大市场销售火爆,许多农民争购农机忙备耕。随着埇桥区的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种地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差事,农民对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渴望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该区农机部门不断摸索适合当地的机械化技术路线,补短板、促全程,截至2017年底,该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8%,日烘干粮食能力近万吨,各类高效植保机械6300多台(套),秸秆机械综合利用率达85%。也因为这如此亮眼的成绩,该区跻身为第二批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精准定位补短板

今年一入春,安徽省宿州埇桥区西二铺乡汴河街道马梨园村马胜昔家庭农场的几台自走式喷药机和追肥农机就已经开始在返青的麦田里往来穿梭了。“往年,农民大都到了春分前后才开始田管。那时草也长高了、病害也形成了,结果是药没少用、力没少出,效果还不好。今年春季短,更要抓紧有利时机。”马胜昔说,“现在追一遍肥、浇一遍水、打一遍药,午收每亩能多打百斤粮。”老马的“种田经”中有一个关键词——植保。一直以来,与耕种收这三个环节相比,植保的机械化程度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如何补齐植保这个短板?据桥区农机局局长夏晓介绍,该区农机部门围绕推进小麦和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高效植保,积极开展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种肥同播、统防统治,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提高施肥、植保机械化、精准化水平。截至2017年底,该区的高效植保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62.1%。

除了植保环节之外,提高粮食烘干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对于埇桥区来说也至关重要。该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小麦、大豆,熟制为一年两熟。也就是说,每年“三夏”、“三秋”抢种抢收的时候,遇上阴雨天气,如果没有烘干设备的帮忙,后果是很严重的。因此,该区农机部门通过合理运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助、农机化推广示范等项目资金,向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倾斜,提高农机化扶持资金使用的指向性、精确性和实效性,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对粮食烘干等机械化作业实施补助,以鼓励地方安装适合的粮食烘干设备。“我们合作社现有1组大型粮食烘干机,日烘干能力100万斤左右,不仅能满足自己流转土地的粮食烘干需要,还能为周边农民提供1600万斤左右的粮食烘干服务,有效解决周边农民粮食晾晒难问题,补齐烘干环节的机械化短板。”埇桥区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淮河农机合作社负责人之一李勇告诉记者。据了解,该区拥有粮食烘干机组107台(套),日烘干能力近万吨。

据夏晓介绍,自2014年以来,埇桥区在充分利用国家购机补贴资金的同时,共投入地方财政资金8932万元用于农机装备的更新与优化。新增大型拖拉机2300台、谷物收获机1900台、玉米收获机730台、新型玉米播种机5300台,大豆播种机7900多台,烘干机77台(套),各类高效植保机械4200多台,秸秆还田机2700多台、520多台深松机使用了远程质量监控设备。通过积极的引导,使该区农机装备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机具配套比从原来的1:2优化至1:3.2以上,高于全国1:2.4的平均水平。农机装备结构的合理优化也进一步加快了该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我们要继续科学谋划今年的农机化工作,力争2018年全区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夏晓信心满满。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这两年,一到七八月份,玉米地就成了埇桥区帮群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蔡爱华最常驻足的地方,“究竟是采用传统秸秆灭茬还田技术好,还是采用区里新推广的板茬免耕播种技术好,只有在田里亲自看了才能知道。”蔡爱华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开展“小麦—玉米轮作”生产的蔡爱华在秸秆处理方式上已经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2015年,从之前的一烧了之到灭茬还田,第二次是去年,从灭茬还田再到板茬免耕播种。”

秸秆禁烧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积极推进以机械化还田为主的小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带有秸秆切碎或打捆装置的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推行小麦、玉米机收、秸秆切碎还田、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是近两年该区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中的重点工作,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成为完成这项工作的重要载体。

据夏晓介绍,在培育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方面,该区持续加强以农机合作社为重点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培育一批重点农机合作社,发挥其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大力推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代耕代收、承包经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工商社会资本投向农机作业服务,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不断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和农机职业技能开发,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农机培训就是好,既学习了农机操作新技能,又了解了国家惠农政策!”埇桥区芦岭镇农机手王红亮从培训中受益匪浅。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不仅使农民感受到全程机械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还使更多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全程机械化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今年,淮河农机专业合作社新买了4台超大型联合收割机,合作社另一负责人李清武兴奋地告诉记者:“有了这几台新式农机,可以大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带领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探索“农机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也是该区农机局重点工作,“鼓励引导全区市级以上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与周边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为贫困户提供耕种收农机作业服务、贫困户带地入社、年底实现分红等形式,帮助贫困户逐步实现脱贫致富。”截至2017年底,该区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190家,其中,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个,市级以上示范社还采用带地入社、个贷企用、固定用工等方式包保贫困户90户,户均增加收入3500元以上,72户实现稳定脱贫。

机艺融合强筋骨

全程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先进的农机就像“兵器”,而配套的农艺则是“武功秘笈”,机艺融合才能将全程机械化这门“武功”练至炉火纯青。埇桥区农机部门深刻地明白且践行这个道理,在推动全程机械化的进程中,积极建立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和农机农艺融合机制,强化主导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该区以基地为载体实施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种植,农技部门负责农艺的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技术指导,农机部门按照农艺要求选配机具、保证作业质量,为周边农民提供可靠的作业标准和作业规范。农业机械进一步替代了人畜力,让农民在小地块尝到了大农机带来便利,增强了农民的更多幸福感。

对此,蔡爱华很有发言权,2017年,他承包的300亩玉米地中有50亩被该区农机局选作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试验田,开展秸秆全量覆盖还田条件下新型复式作业机械效果试验。“50亩试验田里玉米的长势比传统灭茬还田更加旺盛,个头足足高出了20多厘米。”老蔡介绍道,“一方面秸秆不灭茬具有更好的蓄水保墒作用;另一方面传统模式需要再耕一遍地,机械会对土地多一次碾压,更容易造成土壤板结,也更容易导致玉米播种时种子播在土层上,影响成活率。”有了新技术必然也需要与之配套的机具,老蔡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新型复式作业机械,“这种设备比传统的种肥同播机,多安装了一台打药器,因此同时具备了开沟起垄、种肥同播和打药3种功能。运行一次,3种功能同时启动,生产成本自然就会降下来。”蔡爱华说,“虽然去年是第一年引进,却得到了乡亲们的欢迎,不少人专门打电话来,点名要这种新型机械开展作业。因为和传统机械花费差不多,却能额外享受到打药服务,谁能不愿意呢?”

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埇桥区也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大力推广新农技、新农机、新农资,最近,该区组织涉农部门成立了10多个农业技术小分队,分赴各个乡镇和村,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送科技、送信息、送服务。

“近年来,我区逐步构建了‘农机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示范推广模式,深受农民欢迎。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把农机化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农机农艺融合的试验场、农机化新技术培训的大课堂、展示农机技术人员风采的演兵场。”夏晓表示。据了解,为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该区成立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活动专家指导组,分区域探索总结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和生产模式。同时,强化农机从业人员农艺知识培训,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还分别从机械化作业流程、技术要点、作业规范、机具选配、服务方式等方面入手,总结形成适合同类作物、生产领域和区域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播幅4米的大型播种机作业效率翻倍

 

         埇桥区家庭农场主刘彦坡正在对大豆进行病虫草害防治作业

 

                            等待跨区的收割机

 

                       农机作业合作社挑大梁

 

                       新机具助力秸秆禁烧



http://farm.00-net.com/jx/1/2018-4-26/233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