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丘陵山区推广农机仍然任重道远,不仅要打破地理上的沟坎,更要破除农民思想上的障碍。”在易延凤看来,影响怀化机收的因素有四个:一是地形复杂,受地形地貌影响,怀化拥有相对平整200万亩田块,而这200万亩所谓的“大田”也无法与平原地区相比,仍需搭建“跳板”(简易坡面)等辅助设备才能实现农机转移,农机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大打折扣。而怀化还有130万亩水田分布在丘陵、山地,这部分地区农机“上山下乡”难度更大,更是农机推广的难点和盲点。二是观念转变有难度,丘陵山区的部分农民对传统种植收割根深蒂固,对新机具的接受程度慢;三是基础设施薄弱,现行农村已有机耕道普遍质量较差,一些新建的机耕道也缺乏标准,不太适应现代农机的需要,更多的地方没有机耕道,用农民的话说是“农机下不了地”。四是资金投入难,农民购买力弱。尽管湖南有累加补贴等不少政策支持,但农民购置农机的投入仍然较大。且山区与平原地区的适用农机有所不同,而对于山区的适用农机补贴标准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使用农机积极性。
事在人为,用三分努力换取农民哪怕一分的轻松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丘陵山区购机补贴核查工作难度也非同寻常。因山区以中小型农机居多,同样多的购机补贴资金,补贴的农机数量较平原地带要多得多,而每台农机都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核查,仅此项工作量就要多出两三倍,加之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工作人员和经费都很紧张。
“虽然在山区推广农机有重重困难,但事在人为,我们愿意用三分努力换取农民哪怕一分的轻松:一方面积极从上面争取资金和政策,期待购机补贴核查经费能考虑山区实际,综合补贴总量和机具数量安排工作经费;另一方面努力向下培育大户和合作社、培训农机手、办点示范,让更多农民认识农机、使用农机、受益于农机。”易延凤说。
易延凤认为,单家独户不可能购买一定规模的农业机械而让其闲置。只有实现土地的相对集约,让有能力耕地的能人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等多种形式在集约后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才更容易实现这一目标。
“一个农机合作社,带活一个村”,辰溪县柿溪乡柳溪移民农业机械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成功的典范之一。由于修建电站,该村的农民从二十公里以外的偏远地外迁出来。2008年,65户移民初来乍到时,每户只分到28平方米菜地,这让无田可种的村民不得不为移民后的生计担忧。
如何让村民搬过来、稳得住?2010年,时任村支书唐正福的带领下,村民开始在周边租地种粮。2011年,参加了省、市、县农机局的多次培训后,唐正福购置了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和一台洋马收割机。2012年,成立合作社后,租地面积达到300多亩,又新增农机4台,规模效益日益显著。现如今,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村民入社,靠农机挣钱。移民后的日子越过越好,曾经留守穷乡故土的27户村民也决定今年之内全部搬到新村。
边培育边壮大,通过扶持和发展,怀化市目前已拥有85家在工商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2997个,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为主体,农机大户为基础,基层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和投诉监督等服务组织为支撑,政府的支持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15-9-24/23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