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稻喜丰收 农民盼机来

网友投稿  2015-09-24  互联网

杨娟

 

一组崭新的烘干设备旁边,站着一架古老的木制风车,一高一低,一新一旧,一个光鲜一个沧桑,形成强烈对比。这是记者9月15日在湖南省辰溪县柿溪乡柳溪移民农业机械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见到的一幅画面。

“你该退休啦!”风车的主人,也是合作社理事长唐正福轻轻抚摸着这台用了半个世纪的风车喃喃细语。虽然能感受到他心中的那份不舍,但同时唐正福脸上也洋溢着深深的喜悦。

 

 

“有了烘干机,收割水稻不用看老天脸色,不用弯腰晒谷,不用手工除杂,省事省劲省心!”唐正福高兴地对记者说,这套他花了13万多购置的烘干设备这周刚投入使用,每天能烘干17吨稻谷,还能自动除杂,比风车除杂要干净得多。

和唐正福一样,在武陵山片区境内的怀化,告别旧式机具,使用新型农机收粮、烘干的新农民已越来越多。金秋九月,记者来到怀化,感受农机给丘陵山区带来的秋收新景。

农机帮忙,务工农民照样稻谷满仓

“还有那么多丘田,我家稻谷今天能收得完吗?”

“你放心,收割机比人力快多了,不到10分钟收一丘田,很快就轮到你家了。”这是9月14日,溆浦县桥江镇温里村农民张克铁和该县五联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佑国之间的对话。

对话中,张克铁口中透露出焦急,热切期盼着收割机能让丰收的稻谷早“回家”,而李佑国的话给他吃了颗“定心丸”。

“以前打稻像打仗一样,一家人忙不过来,还要请人,一个人工一天150元钱,外加三餐饭一包烟招待。”60多岁的张克铁回忆起没有收割机秋收的日子。在他的记忆中,收稻谷最初用的是“斛桶”,弯腰割稻后,力气大的男人使蛮劲一遍一遍将禾束打在斛桶内,再一担担挑走、晒干,用风车车干净,其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力;后来,斛桶逐渐被脚踏式打稻机取代,人工收割后,脱粒已从单纯手动脱粒变为手脚并用,脚踩踏板发力、手握禾束旋转,相比以前,双手相对轻松,但仍然没有摆脱人力,通常几人合作收割一整天,才可收0.5亩田。而现在,收割机下田,一亩付120元,15分钟就完事了。

和记者正聊着,收割机就已开进张克铁家的田,不到10分钟,他家的0.5亩田就收完装袋了,张克铁把装得满满的编织袋口扎好,抬上拖拉机运回家。

 

 

“种田的农民离开农机寸步难行,务工的农民有了农机也能稻谷满仓。”在该县观音阁镇栎林村,万友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江仕祥道出了农民对农机的依赖和期盼。

2012年,江仕祥成立万友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过三年积累,他把村里300多亩荒废多年的田流转过来,种上了水稻,他还通过农机为周边4000多亩地提供“保姆式”服务,与服务对象签订协议,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植保、统一收割,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栎林村村民向晓菲家一亩地支付480元服务费,从播种到收割都不用自己操心,全由万友农机专业合作社一手包办。“由于品种好、管理好,风调雨顺,今年中稻大丰收,亩产预计高达1500斤左右,家中稻谷满仓,我和丈夫也能安心在外务工挣钱。”向晓菲笑着告诉记者。

丘陵山地,水稻机收仍然道阻且长

怀化地处大湘西,“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对其地形地貌的形象勾勒。在这里,祖祖辈辈的农民都靠“卑躬屈膝”插秧收稻。收割机逐年进山,不过是近10年的事。

“别看现在农民争先恐后排队‘候机’,几年前我们刚开始推广收割机的时候,农机送到田里给农民用,很多人都不接受。”怀化市农机局管理科科长邓仕荣告诉记者。2004年前,农机局的同志把收割机搬进农田,演示给农民看,可习惯了人工收稻的农民却不愿意使用机械,总觉得收割机收得不干净,影响产量。经过连续几年悉心劝导和测产对比,最终收割机用产量和效率说服了农民。2008年以后,机收水稻才渐渐深入人心。

怀化市农机局局长易延凤坦言,怀化市目前水稻机收率达到62%,如果横向比较,略低于全省65.5%的水平,然而,若从怀化的这几年纵向发展情况来看,从2010年的38%连年递增,这样的成绩对于丘陵山区来说已实属不易。

“在丘陵山区推广农机仍然任重道远,不仅要打破地理上的沟坎,更要破除农民思想上的障碍。”在易延凤看来,影响怀化机收的因素有四个:一是地形复杂,受地形地貌影响,怀化拥有相对平整200万亩田块,而这200万亩所谓的“大田”也无法与平原地区相比,仍需搭建“跳板”(简易坡面)等辅助设备才能实现农机转移,农机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大打折扣。而怀化还有130万亩水田分布在丘陵、山地,这部分地区农机“上山下乡”难度更大,更是农机推广的难点和盲点。二是观念转变有难度,丘陵山区的部分农民对传统种植收割根深蒂固,对新机具的接受程度慢;三是基础设施薄弱,现行农村已有机耕道普遍质量较差,一些新建的机耕道也缺乏标准,不太适应现代农机的需要,更多的地方没有机耕道,用农民的话说是“农机下不了地”。四是资金投入难,农民购买力弱。尽管湖南有累加补贴等不少政策支持,但农民购置农机的投入仍然较大。且山区与平原地区的适用农机有所不同,而对于山区的适用农机补贴标准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使用农机积极性。

事在人为,用三分努力换取农民哪怕一分的轻松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丘陵山区购机补贴核查工作难度也非同寻常。因山区以中小型农机居多,同样多的购机补贴资金,补贴的农机数量较平原地带要多得多,而每台农机都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核查,仅此项工作量就要多出两三倍,加之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工作人员和经费都很紧张。

“虽然在山区推广农机有重重困难,但事在人为,我们愿意用三分努力换取农民哪怕一分的轻松:一方面积极从上面争取资金和政策,期待购机补贴核查经费能考虑山区实际,综合补贴总量和机具数量安排工作经费;另一方面努力向下培育大户和合作社、培训农机手、办点示范,让更多农民认识农机、使用农机、受益于农机。”易延凤说。

易延凤认为,单家独户不可能购买一定规模的农业机械而让其闲置。只有实现土地的相对集约,让有能力耕地的能人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等多种形式在集约后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才更容易实现这一目标。

“一个农机合作社,带活一个村”,辰溪县柿溪乡柳溪移民农业机械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成功的典范之一。由于修建电站,该村的农民从二十公里以外的偏远地外迁出来。2008年,65户移民初来乍到时,每户只分到28平方米菜地,这让无田可种的村民不得不为移民后的生计担忧。

如何让村民搬过来、稳得住?2010年,时任村支书唐正福的带领下,村民开始在周边租地种粮。2011年,参加了省、市、县农机局的多次培训后,唐正福购置了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和一台洋马收割机。2012年,成立合作社后,租地面积达到300多亩,又新增农机4台,规模效益日益显著。现如今,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村民入社,靠农机挣钱。移民后的日子越过越好,曾经留守穷乡故土的27户村民也决定今年之内全部搬到新村。

边培育边壮大,通过扶持和发展,怀化市目前已拥有85家在工商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2997个,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为主体,农机大户为基础,基层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和投诉监督等服务组织为支撑,政府的支持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http://farm.00-net.com/jx/1/2015-9-24/23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