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依靠常规手段,农机化上升空间有限
2013年,甘肃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为42.18%,同比增长2.16个百分点。虽然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一致,但和其他省份相比,仍然处于中下游。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处于59%的高位;国内31个省(区、市)中,作业水平在60%以上的达到17个,70%以上的12个。
并非甘肃农机部门不勤勉。相反,他们的工作完全当得起廉洁高效四个字。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农机部门的奋力拼搏下,甘肃农机化事业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农机化范围不断拓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针对甘肃的地貌情况,农机管理部门将全省划分为四个片区,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措施推进农机化工作。一是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适宜大型高端农机具和现代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陇东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耕作条件较好,大中型农机具颇有用武之地。三是位于中东部的丘陵沟壑区,耕地面积小而散,农机部门经过调研论证,发现在这里小型农机具更能发挥功效。四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寒阴湿地区,大力推进“以机代牛”工程。
基层服务工作也开展得颇为扎实。据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副局长贾怀德介绍,仅今年春耕期间,全省便已组织基层农机技术人员4300多人次深入农村,帮助农机手保养、调试和检修各类农机具99.46万台(套),召开各类现场会410多次;“三夏”期间,培训联合收割机机手和修理工1.25万人次,检修各类机械3.41万台套。
购机补贴政策实施十年间,伴随着补贴资金的逐年递增,部分省市农机部门违规违法案件陆续见诸报端,而甘肃农机系统至今毫发无伤。这要归功于甘肃农机部门强烈的责任心,在开展购机补贴工作的过程中,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层层签订责任书,将政策落实、信息公开、廉政风险防控等纳入绩效考核范围。每年定期对购机补贴政策情况实施重点督查,强化市场价格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与此同时,着力加强农机部门自身建设,不断增进队伍的廉洁意识和使命意识,从根本上筑牢反腐拒变的防火墙。
甘肃农机化水平上不去,归根到底还是受到了客观条件的制约。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地貌涵盖了山地、高原、河谷、平川、沙漠、戈壁等多种类型。农机化发展因而显现出强烈的区域性不平衡:河西绿洲灌溉农业区已经步入农机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片区内5个市,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最低的也已达到59%,最高81%;在陇东黄土高原旱作区,农机部门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农机化水平进入到了33%—59%的区间;在中东部的丘陵沟壑区,通过发展中药材挖掘、马铃薯收获等特色农机化技术,农机化水平也已达到了30%—40%;而少数民族高寒阴湿地区作为“短板”,几个市(州)的农机化水平从16%到32%不等,直接拉低了全省的分数线。
总体而言,甘肃建设现代农业的自然禀赋谈不上理想:地貌复杂,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再加上省内经济实力欠佳,缺乏足够的资金依托,虽然农机部门做足了功夫、开足了马力,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上升空间始终有限。
农机装备制造,或将成为有力抓手
几番求索,甘肃把农机化突围的目光转向了农机装备制造业。
与西北其他省份相比,甘肃的农机化作业水平虽然不高,但农机总动力却一直居于较高水平。青海、宁夏、新疆2013年的农机总动力分别是436万千瓦、770万千瓦和1698万千瓦,甘肃是2416万千瓦,只比西北最高的陕西少34万千瓦。说明甘肃农民对农机具的需求旺盛,购买力也较为稳定。
遗憾的是,甘肃现有的农机研发制造能力,却不能有效地满足这份需求。“甘肃农机产业的基本情况是以小型农机具为主导,产品门类少,企业规模小,缺乏强势龙头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水平较弱。我们70%的农机具都来自省外。”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杜永清如是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14-7-21/227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