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安徽茶机发展演绎“春天的故事”


张昱

春天的皖南,茶香四溢。作为全国第七大茶叶产区,安徽省的茶产业主要集中于南部和西南部山区。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名优茶加工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动下,全省茶叶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而在近几年大力推进山区特色农机化的背景下,茶叶这一“神奇的东方树叶”开始借助机械化步入了发展的春天。

流水线走进大山深处

清明前,位于黄山市徽州区的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3条黄山毛峰清洁化生产线已经启动。长逾百米的流水线一头吃进鲜叶,一头吐出成茶,包括杀青、理条、揉捻、解块、烘干等步骤的整个过程约需2小时,全部由电脑控制。在偌大的厂房里,除了几个身着制服的工人在来回观察走动外,只有机器转动的声音和浓郁的茶香。负责该公司茶叶加工的经理谢瑜介绍,2006年,谢裕大首次接触大型茶叶生产线,一口气投入1800万元建了3条。从那时至今,先后建立了9条茶叶清洁化生产线,目前日加工能力达20万斤鲜叶。他对流水线的作用赞不绝口:“以前同样的活要几百个人做,由于季节性强,工作环境差,招工很困难。上了清洁化生产线之后,极大地节约了人工!”流水线生产还实现了茶叶“不沾地、不碰手”,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尝到甜头的不止是谢裕大这样的大型茶企,在安徽,上规模的茶厂和合作社如今大都采用了流水线生产,茶叶生产流水线甚至走入大山深处。从黄山市歙县出发,车行近两小时山路到达蜈蚣岭,全国独一无二的千亩高山石砌梯地茶园让人眼前一亮。在这深山之中,有机茶专业合作社的胡进法社长展示了两条日产1000斤干茶的小型茶叶生产流水线。胡进法说:“流水线操作方便,做出来的茶叶齐整,比手工制茶外形好看多了。”他兴致勃勃地表示:“以后还想上成套的全自动流水线,把咱‘石梯茶园’品牌打出去!”

据黄山市农机局局长毕灶明介绍,近年来,该市先后成功研发了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多条生产流水线。流水线的使用带动茶企做大做强,催生了多个知名品牌。目前全市共有80余条流水线,其中大型流水线20条。他分析道:“未来若干年,大型茶企将继续致力于研制更先进的智能化流水线,同时30万—60万元的中小型流水线发展会非常迅速。”

机械助力茶园种管收

六安市金寨县位于皖西南大别山区,是历史名茶六安瓜片的主产地。4月下旬,漫步于该县全军乡的大团山茶场,眼前一派忙碌景象。去年新辟的茶园里,茶农们一人背着一台汽油修剪机在给茶树剪枝;另一片成熟的茶园中,两个茶农正合力开动一台采茶机,这台机器1小时能采200斤鲜叶,可用来制作炒青等中低档茶;小型货运三轮车在茶园间穿梭,运送机具和鲜叶。据介绍,近年来该县新建的茶园均使用微耕机耕整地、太阳能杀虫灯植保、田间灌溉系统防旱,基本实现了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生产。

在省“名优茶加工机械化技术示范”项目带动下,安徽除了茶叶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外,茶园耕种、施肥、植保、修剪、茶叶采收、田间转运及加工后的仓储等都可以实现机械化。只有位于深山中的名优茶采摘,受独特地理环境限制,仍难实现机械化。

国家茶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教授李尚庆专门研究茶叶机械,现在他手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就是研制名优茶采摘机。据他介绍,大众茶普遍使用往复式切割采摘机,其“一刀切”的粗放采摘方式,不适用于细嫩、高标准的名优茶采摘。“目前智能采茶机器人样机已经研制成功,只是造价太高,性价比低,正在改进中。”李尚庆透露。

安徽省农机局局长刘绍太表示,今年安徽在全省山区启动实施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工程。该工程推广应用以名优茶加工为主要内容,包括茶园种管收和田间转运在内的机械化、清洁化、连续化、节约型、环保型生产技术。计划到2015年底,全省山区建设完成4—6个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区;到2020年底,示范区数目达到20个。

茶机发展的“标准”之困

宣城市是安徽5个茶叶主产市之一,茶园面积居全国第四,茶叶产量更是位于全省第一。在长期推广茶叶机械化的过程中,宣城市农机局副局长孙远杰也感受到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他说:“目前茶园修剪、植保、茶叶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茶园中耕、茶叶(特别是名优茶)采摘仍以人工作业为主。”为此,近年来,宣城市大力推广标准化茶园建设,茶园中无性系繁殖的茶树性状一致,长势整齐,同时统一行距,便于微耕机使用,也利于大众茶的机械化采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叶 茶园 山茶 高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