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农机化工程典型技术模式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白云鹤

1月13日上午,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课题“种养业生产装备与设施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2012年度总结暨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农业机械化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敏丽做了2012年度总结报告,并提出2013年研究计划。

据杨敏丽介绍,该课题所研究的工程模式主要是以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为载体,以产业为导向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样式,即以农场、合作社、工商企业和散户为生产主体,服务小麦、玉米、水稻的机械化作业。模式研究的目的是为各个不同地区全程机械化生产找到一套或多套可以推广应用的优化模式,推而广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报告根据2010年至2011年度课题组所做的2678份有效调查问卷和对全国15个省区的实地调查,在初步挑选的21种典型技术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工程模式集成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框架,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分类,建立了农业机械化工程数据库平台。

另外,课题提出的以先进性、完备性等为评价指标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同的技术环节有不同的农机配备,标准体系的建立将为农机装备指出发展方向和重点,同时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尤其是购机补贴等方面提供依据和参考。

与会专家均对课题组几年来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对农机化的理论建设和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有助于农机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展开。若能将研究成果落到实处,把理论性强的“软科学”变成行之有效的“硬政策”,将会对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的全程机械化,进而全面提高国家机械化水平有巨大推动作用。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刘恒新表示:“课题组对‘模式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这些模式再集成,再总结,再评价,成熟之后运用于市场,将对我国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社长李耀辉建议,课题组应将初步排选的21种典型技术模式进行再提炼集成,每个地区1—2种,这样更便于推广应用。

会上,专家和企业代表还对课题组2013年的研究计划提出建议,希望课题研究进一步强化理论性和前瞻性,通过课题研究真正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引导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走向和科研单位及企业的发展方向。强化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农机化生产服务组织提供农业生产解决方案,强化技术路线的验证和试验示范,用实践成果增强“模式”公信力。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郭红宇、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巡视员丁翔文、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站长刘敏、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宪、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刘镜辉等40余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出席咨询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机械化 强化 粮食作物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