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陈温福: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势在必行(图)


:张桃英

v\:* o\:* .shape@font-face @font-face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三农”问题,一直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牵挂在心。3月10日,记者在北京采访了前来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陈温福。作为一位水稻专家,他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深入了解和独到分析,都大大出乎记者的预料。这也使得整个采访过程变得轻松而愉快。

机插秧:提升平均单产是最大功绩

就机插秧增产一说,陈温福有不同的看法:“水稻单产和很多因素有关:天气、土壤、地理条件、病虫防治等等。因此不能简单地说,采用机插秧就一定能够增产。在辽宁稻区,盘锦、营口等地的水稻产量本身就已经很高,依靠机械化来增加产量的空间并不大。但是,机械化能够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从而提升水稻的平均单产水平。在经济落后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劳动力匮乏的地区,这种作用尤其明显。”

“现在劳动力成本上涨得厉害啊,我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雇用人工插秧一天只需十几元,现在已经涨到了100多元了,另外还得管饭、管烟,即便如此,农忙时节还不一定能请到人。”陈温福考察发现,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例如江苏,农民开始渐渐放弃插秧而采用直播的方式种植水稻。直播,提高了劳动效率,但是却不能保证产量,长远而言,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不利的。

陈温福说:“政府想要粮食,但不能强迫老百姓种还是不种、怎么种;农民想要轻松,但是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产量却得不到保障。这是一个两难的矛盾,而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正是解开这个疙瘩的有效途径:既能增产,也能提高效率。”

“现在,无论是机械化生产技术,还是插秧机、收割机等机具产品,都已趋于成熟,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时机已经到了!”陈温福一锤定音。

农机农艺:良性互动创造活力

“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农机应该为农艺服务,但是我认为,现在到了农机农艺积极互动的时候,农艺也应适应农机发展的需要。以玉米为例,农艺只需要考虑如何实现高产,而机收则要求玉米矮秆、抗倒伏、脱水速度快。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否则,非但玉米的机械化收获难以实现,高产也会成为空想。”陈温福如是说。

陈温福告诉记者,东北地区所选用的稻种,99%以上都能实现机械化作业,抗倒伏,便于机械化收割,“在东北三省,不存在农机农艺相悖的问题。”

杂交稻的机械化生产一直被视为水稻机械化的发展瓶颈。陈温福说:“之所以难,是因为杂交稻的种子贵。普通稻种,每亩可以播4-5斤;杂交稻稻种,每亩只能播2-3斤,否则种植成本太高,农民承受不起。因此,杂交稻必须采用‘稀播稀种’的方式,其株距、行距都与插秧技术的要求不符。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得从杂交稻的制种问题上寻求突破。”

购机补贴:政策配套十分有必要

去年参会,陈温福就曾经建议国家应进一步提高农机具购置补贴的额度。在他看来,一方面,国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其标志就是要搞好区域化生产,实现生产和种植的机械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以后,可以极大地刺激农民使用和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要靠拉动内需刺激发展,通过补贴的办法也有利于拉动农机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利于农民增收,也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建议国家将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到50%,将此作为扩大内需的一种方式。

今年,面对记者,陈温福又抛出了新的观点:“购机补贴对于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仅仅对购机实行补贴还不够,完善配套政策也必不可少。以水稻育秧为例,我们都知道大棚育秧安全、高效,所育秧苗存活率高、根叶发达。但是建造一座育秧大棚的成本是很高的,普通农民根本承受不起。在这方面,国家也应该给予适当的补贴。”

对于农机化的长远大计,陈温福也有着自己的思量:“发展农业机械化,绕不开三条道路:一是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三是大力发展农机化合作社,推进集体经营。这三条路必须走,而且一定能够走成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农业机械化 玉米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