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英
黄瓜上“树”,番茄“爬”墙;超市里的蔬菜天天换花样,理应初春开放的鲜花直到严冬也能买到……这些变化,都是设施农业带给我们的实实在在的便利。时至今日,作为一项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控制技术的综合应用工程,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越来越成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然而,与我国设施农业面积持续大幅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研投入不足、机械化装备缺乏、农机企业怀抱“跟进战略”互相抄袭……严重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又当如何破解?记者就此专程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杨其长研究员。增势迅猛27年间增长460倍虽然设施农业产品步入千家万户只是近十年来的事,但是杨其长告诉记者,早在1932年的辽南地区,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日光温室。虽然颇为简陋,但是已经具备了温室的特点和功效。20世纪50年代塑料薄膜开始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在这一技术的引领下,1965年,长春出现了第一个塑料大棚。上个世纪70年代,北京在玉渊潭建起了第一栋玻璃连栋温室,随后在双桥农场建造了3栋连栋塑料温室,这一时期的设施农业以塑料拱棚为主;80年代后期,山东寿光在学习辽宁经验的基础上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终成大器;90年代,农业部组织14个省(区、市)携手合作,进行以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设施农业发展迎来质的飞跃,尤其是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实现了蔬菜的反季生产,让那里的人们逐渐告别了“冬储大白菜”。近两三年,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又一黄金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园艺作物的需求增强,各级政府扶持农业生产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此外,发展设施农业还是一条有效的增收途径。在市场、政策和利润的合力推动下,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蓬勃高涨,仅设施栽培面积即从1981年的10.8万亩,发展到2008年的5020万亩,27年间增长了460多倍。不过,杨其长表示,量的增长固然值得肯定,但也要注意避免随之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过度的追求规模,而不注重效益,会影响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寿光就很值得学习,那里的设施农业已经建立起了非常好的抗风险机制,尤其是在市场、技术、人才保障等方面。”装备匮乏新技术无处建功季节性产品过剩,只是设施农业需要避免出现的问题之一。更为严重的矛盾在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装备发展滞后,环境控制能力差,导致我国设施农业后劲不足。据杨其长介绍,在设施种植领域,主要存在温室和植物工厂两大类型。其中温室又以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和塑料拱棚为主。它们对于装备和技术的需求都各不相同。连栋温室是一种级别较高的温室形态,内部环境的控制要求很严,升降温、通风、遮阳等都需要实行机械化控制。日光温室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温室形式,也是机械化技术发展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仅仅在卷帘、覆膜、灌溉、耕种等作业环节可以实现机械化。塑料拱棚也面临着相同的困扰:耕种机械十分匮乏。“可用的装备和技术少得可怜。”杨其长叹息道,“在通风和降温方面,尤其显得无奈。”这就导致日光温室的发展出现一些不和谐音符: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缺乏有效的环境控制和管理;操作空间小;高技术装备难以得到运用;不能实现稳定生产。科研乏力“跟进战略”要不得放眼全球,不少国家对于如何保证设施农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均给出了可供借鉴的方案。在欧洲,西班牙和荷兰是设施农业发展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而后者又同时以技术水平高人一筹而领先世界。中国毫无疑问是亚洲各国当中设施农业面积最大的国度;日本为5.2万公顷,韩国也达到了5万多公顷。但是若论技术水平,则首推日本。相对而言,我国的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显得有些滞后,精细化控制程度不高,管理粗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发投入不足。“国家用于设施农业研发的资金投入在农业总投入当中所占比例连5%都不到。”杨其长告诉记者,当前,我国设施农业方向的科研力量、设施手段及研究成果与日益增长的产业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推广不力带来的“短板效应”,更使得我国设施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09-10-22/230906.html
上一篇 : 山西芮城县玉米机械化收获步入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