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改革铸就辉煌之路


胡东升 邹志建

漫步在湖北省鄂州市的乡村田野,昔日农民的耕牛开始闲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耕整机在肥沃的土地上奏响着欢快的乐章;昔日农民种田的腰杆开始直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部部插秧机在稻田间编织着绿色的希望。昔日农民的镰刀开始搁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收割机高唱着丰收的赞歌……

到2007年,鄂州市农机保有量达到3.4万台农机总动力达到42.3万千瓦,配套作业机具达到4.9万台套,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4.8%,其中,排灌、脱粒、农副产品加工、水产养殖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这一串串简单的数字,凝聚着鄂州农机人的智慧和汗水,折射出鄂州农机人三十年一路改革开放、三十年一路艰辛探索、三十年一路风雨兼程的奋斗历程。

体制变革——农机化发展新机制诞生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传统的高度统一的农机计划管理体制被打破。鄂州市内24个乡镇拖拉机站、农机修造厂改弦易辙从事其它经营,农机维修、技术推广等服务处于休克状态;市内335个行政村的集体机械绝大多数闲置无人问津。1984年,全市农田作业机具由1980年的4988台套下降到2952台套,机耕面积由55.6万亩降到12.9万亩。农业机械的发展步入了空前的困境,农机人的心头笼罩着一团难以抹掉的阴影。

是坐以待毙,还是迎难而上?农机人没有气馁,开始了新形势下发展农机化新路子的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农机人发现了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症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的小规模经营与农业机械大生产的矛盾,导致农机田间作业很难发展。针对这一症结,农机人对症下药开出了一剂良方:积极为农户引进推广适宜小田块作业的小型、实用、经济的田间作业机械。

1984年,第一台小型植保机械“东-18”机动喷雾器在杜山镇柯营村推广应用。

1988年,第一台6马力耕整机在东沟镇东沟村八组农民朱汉凡家农田作业后,深受农民欢迎,农民编了一句顺口溜:“小型耕整机真正好,不摸黑不起早(放牛),不解扼头(歇牛)不要草,一头牛的成本,五头牛的工效”。当年全市推广小型耕整机53台,曾出现了部分农户卖牛买机的“农机热”。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机产品逐步适应农户投资需求,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改革的新生儿——农机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

——蒲团乡何桥村六组农民程泽民,自农村实行责任制以来,将自己积累的资金先后购置了轧米、轧花、磨面等八种机械,又承包了一台抽水机和一台简易脱粒机,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抗旱、脱粒、农副加工等多项服务,服务范围辐射到半个蒲团乡,成为远近闻名的“十机专业户”。

1985年,我市第一个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东沟镇大垅村农机服务队诞生。该农机服务队通过与农户签订作业合同的形式,为本村和周围邻村农户提供了大量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项目涉及机耕、灌溉、运输、脱粒、修理、加工以及水利建设等。1986年,共与农户签订农田作业合同3万余份。

农机发展终于走出了低谷,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到1992年,完成机耕面积22.5万亩,比1984年增长74.4%,植保、播种、排灌、脱粒、加工、运输等作业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结构调整——农机化发展活力初现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日益市场化、社会化,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广大农户的共同呼声。面对新一轮的改革浪潮,农机人确立了“农机服务市场化、农机投入股份化、服务组织企业化”的农机发展思路。

1990年,碧石镇农机管理站按照多功能服务的要求,率先进行试点改革,变单一行政管理型为管理、经营、服务型。通过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兴办经济实体,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农机物资供应、机具修理、农田作业等系列化有偿服务。两年就创收351万元。1991年和1994年碧石农机站两次摘取了“全国先进农机管理服务站”的桂冠。

大办农业,办大农业,农民期盼着农机服务产业化。农机人也深深地知道,市场经济海洋风高浪急,只有按照市场经营机制创办农机经营服务公司,并以企业管理模式运行,才能增强农机化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抗风浪的能力。

1992年,蒲团乡横山村创办农机化服务公司。公司投资32万元,购置机械53台套,该村原集体所属的43台排灌机械划归服务公司所有。该公司对全村实行机械化耕作、植保、排灌“三统一”服务,成为我市第一家村级系列化农机服务企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脱粒 农业机械 农业生产 产业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