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中国农大纪念农机化研究先驱王毓瑚


朱礼好

2007年12月22日,中国农业大学隆重举办“纪念王毓瑚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历史视角中的‘三农’学术研讨会”。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郭大等30余位专家学者和王毓瑚先生的部分亲属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与会人员深刻缅怀了王毓瑚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充分肯定了先生在发扬传统农业精神前提下,为振兴中国的农业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王毓瑚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农史学家、经济史学家、农业历史地理学家和农书目录专家,成就斐然,是我国农史学科的开拓人之一,在国内有“东万(国鼎)、西石(声汉)、南梁(家勉)、北王(毓瑚)”之称。王毓瑚1907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农村,1915年随父迁往北京,1925~1933年出国赴欧留学,先后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攻读经济学与经济思想史。1934年归国后,先后任职于河北立法学院、西北农专、国立编译馆、复旦大学。抗战胜利后返归北平,受聘北京大学。1949年北京农业大学组建后,开始在农大的执教生涯,直至1980年病故,其间兼任农大图书馆馆长28年。

王毓瑚先生的研究成果对于目前正在提倡的旱作农业和保护性耕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王毓瑚先生对中国农具史有着深刻研究,在其1973年撰写的《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书稿中,分七章论述了中国农具的演变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先生重点考证了“适于旱地农作的农具之初步发展”“干旱农法时期的农具”“配合传统的精耕细作的之大致齐备”“农田农具的发展”和“干旱农法定型后结续出的农具”。在本书第七章中,王先生重点论述了“农业机具和动能”。在这章末尾他写道“今天的情况是完全不同了,我们的农业要机械化,这是必然的。这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仔细研究一下过去农业中机具应用和发展的情况,尤其是如果一时还不完全放弃精耕细作,那么如何使这个传统与机械化结合起来,这似乎还是很值得认真考虑的。”

王毓瑚先生对古农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其编写的《中国农学书录》是研究农史的国内外学者以及农科、综合学科图书馆必备之书,他还开创了比较农业史、农学思想史和世界农业史的研究。在著名学者安希伋看来,王先生的许多著作仍旧有着借鉴意义。党的“十七”大将生态的关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多年前王毓瑚先生的《我国历史上农耕区的向北扩展》对农耕区的变动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做出了前瞻性的研讨,值得当今研究农业、关心农业的人们认真学习。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学 干旱 传统农业 旱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