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我与约翰迪尔”征文获奖作者座谈会


朱礼好

v\:* o\:* .shape@font-face @font-face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4月25日下午,约翰迪尔中国市场部在迪尔中国投资公司总部北京佳程大厦举行了“我与约翰迪尔”征文获奖作者座谈会。会议由本报社长宋毅主持。参与将约翰迪尔引进到中国的原国家发改委专家谢国章、退休后成为迪尔经销商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机处原处长马文起、迪尔黑龙江五大连池市花园农场用户杜少林和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用户李玉志等获奖代表在会上分别作了发言。约翰迪尔中国市场部副总经理李立凤向参加座谈会的人员介绍了迪尔的发展史、企业状况、技术实力和迪尔文化等。

 

李立凤:(约翰迪尔中国市场部副总经理)约翰迪尔的使命叫“为土地耕作者提供我们的服务”。第一是广泛的全球化。我们在全球130多个国家有业务。第二点是不断创新。譬如我们的制造设备方面,有机器手、机器人。我们在黑龙江有很多的技术,就是我们的“绿色之星”。另外是高度的责任感,高度的价值观。举一个例子,我们在中国市场,中国政府并没有严格地要求所有的产品不能用石棉,但是迪尔要求我们在2005年11月全球所有的工厂禁止用含石棉的产品。所在我们在佳木斯、在天津工厂都停用了石棉,过去都是用石棉的,尤其是离合器片,它结实,换了其他替代品之后增加了大量的成本。

2006年迪尔公司的净收入是221.48亿美元,在国内目前没有一家公司尤其是以农机为主的能够做到的。迪尔在全球每天投入在研发的费用是200万美元。所以为什么能够创新呢?它要花很多钱做研发。农业设备方面是没有人否认迪尔是全球最好的,在农机板块的收入是102亿美元。 

马文起:(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机处原处长)迪尔进入中国的开始阶段,消化吸收作了很多工作。我是60年代农机专业本科毕业的,毕业后从事农垦农机化,从生产队到农场到管理局再到总局,每个阶段都经历过。十三中全会之后,第一个农业的项目是我们的生产队引进迪尔的100万美元的设备,1983至1985年又引进迪尔的设备,我都是亲身经历过的。第一批迪尔设备进来之后,沈阳生产的在克山做实验,这些过程我们都细致的分析研究,对它的技术的使用性能、可靠性,以及在农业生产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每一个农业机械都有认真的分析。所以,第一个选择是比较精确的,当时就是说迪尔这个设备好,使用时间证明了使用最长的是迪尔公司产品,其他的机械公司都短命,从世界引进设备,不管是前苏联还是东欧的一些设备,那都是使用时间没有超过10年的,后期引进的这些设备的公司,经过变迁,结果很多厂子找不到,配件也就没有了。而1978年引进的迪尔拖拉机都可以使用,因为只要找迪尔经销商,就可以买到零配件,而且迪尔诚信,你使用他的设备就有人给你服务。咱们中国的修修补补就30年,这个设备如果买不到配件用户就不相信你了,你不能耽误,人家一天的收入8000到1万元,全家老少都在守着,耽误一个小时就是1000多块钱,所以迪尔24小时保证服务,种地、收割期间都能保证,时间就是生命在使用迪尔的设备中最有体现。 

谢国章:(原国家发改委专家)机处原处长)我跟迪尔打交道是比较早的。在1978年的万国博览会我就看到了迪尔产品,当时在农展馆我看到迪尔的产品非常好。我到美国去了4次,对迪尔可以说是比较了解的。1980年,我们几个大农机公司都去了,福特、万国、凯斯都去了,我们为什么回来后用迪尔,就是因为用户对迪尔投票了,当时有一个农场五分场二队买了七套迪尔的设备,使我们认识到农垦部要什么样的拖拉机,后来又进了450台的迪尔拖拉机。当时我们制造部门有不少的意见,有的说这个好,有的说那个好,后来实验的结果还是肯定了迪尔,觉得他的马力大,动力性比较好,可靠。这个为以后的合作开了一个头。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信用户的意见,20多年了,说明迪尔产品是经得起考验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拖拉机 土地 农业生产 农业机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