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毅 刘卓
在全国农机系统,提起黑龙江省的农机发展水平,业内人士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该省农机化的两支大军,一支是国内农机化水平最高的黑龙江农垦系统,装备水平堪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农机相媲美;另一支是黑龙江省地方农机系统,他们的农机化水平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黑龙江省财政状况并不富裕的情况下,2005年省级财政用于农机化发展的资金仍达到1.37亿元,投资规模位列全国第一。它们当之无愧是黑龙江省的农机“双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如何让农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当前摆在黑龙江农垦和地方农机部门领导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农机部门可以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从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两个方面入手,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李俊谈到新农村建设时表示。2005年,黑龙江垦区农业大丰收,粮食总产第一次超过200亿斤,农机化为提高垦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功不可没。2005年是垦区历史上农机更新投入最多,农机发展步伐最快,农机装备水平最高,农机管理标准化和农机标准化作业质量最好,农机化“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一年。重点实施了现代农机装备示范区项目,引进了一批现代化的大马力农业机械,大幅度提高了垦区现代化农机装备水平,使其保持国内领先,一举跃入世界先进水平。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与去年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旱田95%、水田86%。全年农机更新总投入11.5亿元,新增各种农机具3万台(件),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机械162台(件),最大拖拉机达500马力,为世界之最。这些更新和引进的先进农机具为垦区的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农机具的大量增多,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那就是拖拉机和配套农具数量的增长过快,而停放机具的场棚建设却没有相应跟上,新购置的拖拉机随意停放在路边和场院,配套农具在房前屋后乱放,装柴油和润滑油的容器随便放在窗前檐下,这不仅影响农机具的技术状态,带来不安全因素,还影响了村容整洁。垦区的农机基础建设场、库、棚历史欠账较多,加上近几年大马力、大型机械的引进,许多原有的农机场、库、棚已不适应。2005年垦区加大了农机场、库、棚的更新改造力度,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用于投入农机基础建设的资金达4703万元,新建和扩建了库、棚、铁栅栏、农具场等9万多平方米,基本实现了车有库、具有棚,涌现出一批新的典型。为了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农垦将对农机机务区、场库棚建设提出新的规划和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06年预计投资6000-8000万元,建设和更新改造一批标准高、规模大,既经济又实用的机务区和农具场。同时还要结合撤队建区和小城镇建设,把农机机务区和“三库一场”建设成为农机职工的家,具有“四室四化”的标准。2005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达到720亿斤,比上年提高了14.8%,再创了历史新高,这与前年的秋整地工作以及去年的春耕生产搞得好是分不开的,粮食增产中农机化贡献功不可没。为了增加机具数量,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5年黑龙江广大农村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牵动下,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步伐明显加快,全年更新大中型拖拉机3.66万台(套),联合收获机2254台,累计投入更新资金9亿余元,是省级对农机化投入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总量相当于近10年的总和。其中包括中央和省级投资1.518亿元(中央投入购机补贴1500万元),地方投资1183.4万元,农民自筹7.5亿元。“黑龙江农机部门要结合农机化的特点,从农机作业合作社和场县共建两个方面做为切入点,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村容整洁程度,让农民生活更富裕。”黑龙江省农机局局长李国军做上述表示。近几年来,黑龙江农机化水平之所以发展快,与黑龙江省农机系统重点抓农机作业合作社和场县共建分不开的。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工作已经进行三年,目前全省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58个,服务面积达到474万亩。经各方支持和努力,2005年的试点工作又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共组建了190个农机作业合作社,省级筹措1.038亿元,地方自筹资金1.04亿元,其中既有县乡和村集体投入,也有大户和社会投资,初步形成了多元化投资的格局。2005年合作社总作业良达到630万标亩,作业毛收入6520万元,纯利润达到847.7万元,单股分红1.69元。据统计,2005年合作社创造总效益3.81亿元,试点村平均年人均增收560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06年黑龙江还将加强农机作业合作社建设,重点扶持各地已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的地方。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06-8-14/227652.html
上一篇 : 农机大户享受VIP待遇
下一篇 :新农村建设 农机化迎来崭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