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山东“崂山茶”严冬怒放成为茶农的“摇钱树”


 

  近年来,青岛市崂山区委、区政府立把崂山茶确立为农业特色经济的主导产业重点培植,崂山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的重大飞跃。“崂山茶”已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特色支柱产业。为了探访“崂山茶”转型升级的奥妙,近日,记者特意走访了位于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办事处的涵雪饮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涵雪饮品”)。

  刚进入公司园区,映入眼帘的就是国家级茶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的大字样和三百亩排列成行的越冬大棚。走进棚内,温暖如春,一排排茶树在北纬38度的严寒中绿意盎然,枝繁叶茂,簇拥着、展现着不惧严寒的傲人姿态,彩色的蝴蝶在其中悠然翩飞,似乎山中无甲子,不知四季寒。

  “崂山茶历来被誉为江北第一名茶,中国纬度最高的茶叶,”年过五旬却依然精力旺盛的涵雪饮品董事长、总经理孙建高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说,“崂山茶之所以自南茶北引以来能够长盛不衰,得益于生产者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涵雪饮品现在一方面致力于提高传统的种植、加工工艺,采用苦参碱等植物杀菌剂,降低茶叶的农药残留,采用越冬光伏大棚恒温种植、新型翻炒、快速设备检测等多项新技术,提升崂山绿茶和红茶的品质,开发出茉莉花香型等各类创新产品,年产崂山茶50余吨。”

  “另一方面,涵雪饮品为了解决茶农夏季收入低,夏茶价格低的窘境,与科研单位共同研发新型茶产品,”孙建高拿出一袋精包装的茶粉介绍说,“开发出茶点、茶糕、茶粉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年货新宠,去年已经实现出口德国的目标,给茶农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拓宽了他们的致富之路,成为茶农的摇钱树。”

  记者将茶粉倒入沸腾的开水中,茶粉很快就完全溶入水中,没有一点茶叶末的残留痕迹。举起热茶,慢慢品尝,一股芳香甘甜的滋味直润心底,与新茶的味道一模一样。“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建设500亩崂山茶文化展示观光园标准化园区,将茶文化与都市农业、乡村旅游、体验经济结合起来,完善茶叶种植、加工、旅游观光一体化的特色经营模式。让游客能够现场观光茶艺表演,体验到亲自采摘和炒茶的乐趣,观赏北美冬青、青钱柳等新品种,品尝农家宴,这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2万名茶农的就业和参与,将崂山茶文化和增值服务的品牌做强,社会意义很强。希望区委、区政府能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等方面加快进度,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孙建高由衷向记者表示。

  涵雪饮品是崂山区众多茶叶生产和经营主体的一个缩影。目前,崂山区拥有茶叶经营主体共562户,其中公司153户,茶叶合作社64户,个体经营345户。

  为了扶持崂山茶产业,近年来,崂山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惠农政策,对茶叶用药、用肥、苗种改良进行直补,7年共投入直补资金5000余万元,茶农亩均收入由5000元提高到10000余元。目前全区茶园面积已达到22000余亩,产量1000余吨,产值2亿余元,“崂山茶”证明商标评估价值8.98亿元。在中国第三届中国商标节上,“崂山茶”证明商标被评为“最具竞争力的地理标志。

  据悉,除了扶持政策之外,崂山区委、区政府帮助茶企从南方引进了适合生长的新树种,淘汰老的品种,另外在炒制方法上,也逐渐从单纯的炒制绿茶,改向炒红茶、乌龙茶、白茶等品种,并逐渐注重茶叶品牌的推广。崂茗茶业推出了自己的品牌“锦茗眉”、万里江也推出了“野山枣茶”等新品,通过各种方式践行供给侧改革,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茶农增收的途径。

  在产业监管方面,当下崂山区正在结合自身实际和传统特色产业现状,探讨新型监管模式,推行“专业合作社+社员(农户)+基地”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导遍地开花的家庭小作坊加工转变为合作社运作,切实解决崂山茶生产加工小作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质量安全隐患。崂山区培育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园区和专业合作社,承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5个、区级以上茶叶园区10个、示范合作社11个。

  在茶业转型升级方面,崂山区工商部门正在积极与崂山茶协会联系,促进茶协会在质量标准、证明商标、包装装潢、宣传策划、销售窗口、指导服务六个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对茶农种植、采摘、加工提供统一的指导培训,在包装上使用统一的崂山茶原产地证明商标,提升崂山茶品牌附加值;积极鼓励延伸茶产业链条,整合、延长茶产业链条,使茶农获得加工、销售等二、三产业链上的受益机会,通过延伸产品深加工,增强茶叶附加值,引导茶农与旅游“嫁接”,以开发旅游商品茶叶,扩大茶叶经济效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叶 绿茶 红茶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