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秦皇岛男子在外闯荡20年 返乡创业引领乡亲致富


 

  在外飘荡20余年的马红回家了。

  马红的家在秦皇岛卢龙县印庄乡四家营村。这里具有大多数乡村的普遍特征:青壮年外出打工,去城市追寻更美好的生活,老幼妇孺留在家里守护着口粮地,种些容易打理的玉米等庄稼。

  那么,为什么回来?马红有自己的打算。

  17岁离家,当过兵,做过国企员工,下海经过商,兜兜转转,除了积累起日益丰厚的“家底”,马红谈得更多的还是眼界开阔了。伴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他就琢磨:“我是不是能在有生之年,为家乡做些什么?”

  马红说:“这些年,我总会想起故乡,那个虽然贫瘠,却养育了自己的家。以前都是逢年过节回家,每次也就待个十天半个月,在父母跟前尽尽孝。现在49岁了,年龄大了总会怀旧。”

  是的,他要回乡创业,带乡亲们致富。

  想法有了,怎么干就成了大问题。马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印庄乡原党委书记杨国海。

  突然有人找自己主动提出拿钱搞乡村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杨国海感动之余,便立即着手帮着马红张罗,目标选择了很有发展潜力的设施农业。

  “我以前是搞工程的,那时候只要经营管理到位,不出安全事故,钱就挣到手了。现在跟土地打交道,我心里没啥底儿。要是没有杨大哥跑前跑后地张罗学技术、找销路,我其实还在犹豫。”马红说。

  让马红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杨国海的带领下,去山东莱西考察大棚种植。

  “开车到了莱西境内,道路两侧绵延40公里全是种植大棚。那里家家户户全年在大棚里干活儿,人家一年挣的钱抵咱们村民三五年挣的。”除了震撼,马红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将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技术学以致用。

  村里人以往都是种红薯、玉米,不懂大棚种植技术,一年辛辛苦苦挣那点儿钱,谁会轻易拿出来建大棚,都怕打了水漂!大家不是不想多挣钱,是不敢呀!

  马红觉得在乡村搞建设,还得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自己做好了,主动入伙的人肯定会多起来。2015年3月,他拿出80万元,开始在流转到的80余亩土地上“大兴土木”。

  没多久,22个大棚在村北曾经的玉米地里拔地而起,从山东引进的新品种西红柿在此落户。“这个品种质量好,能卖上价。我们的西红柿往南方销,但是那边去年雨水大,西红柿有些滞销,虽说价格不高,不过别村卖三四毛钱一斤,我们能卖到六七毛,最多能达到一块钱呢。”马红说,大棚西红柿加上新品种茄子,当年他就有了不错的收入,最主要的是他雇佣的工人一年工资收入30多万元,而这也是他非常看重的。“来干活的都是乡里乡亲的,能给大家带来收益是最重要的。我现在是这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致富更成了一种责任。”

  由于刚刚进入种植领域,马红还处在逐步摸索、积累经验的阶段,成功的地方就加大力度推广,失败的教训就深刻汲取,不再重犯。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他说这些都是自己的财富,是自己必须要经历的,但心中做大做强产业的信心一直没有丢。

  在马红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北的大棚区。让人诧异的是,大棚里全是冻坏在地里的大白菜。“我们琢磨着城里人都有买冬储菜的习惯,拉一车白菜去市里去卖,可是我们想错了,现在不少城里人都是一棵一棵地买。在外面冻了一天,一车白菜也卖不出去多少。你看,这些全烂在地里了。”大棚边一位帮忙管理的村民马军说。

  除了这些大白菜是摸着石头过河买来的经验教训,还有香菜。“本以为临近年尾香菜能卖得贵一些,我们就种了两个大棚,谁承想种早了,到卖的时候就长老了,卖不上价了。”马红补充道。

  “我琢磨着今年得把冷库盖起来,多请技术专家指导,这样就能避免之前说的那些‘事故’了。”马红说,他还要多流转些土地,建暖棚,建高标准棚,这样就能一年四季都能忙活起来。

  当然,在村里搞种植只是马红的第一步,他还琢磨着把靠农家肥培育出来的蔬菜放到网上去卖,还要搞特色养殖,多条腿走路。

  四家营村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属于印庄乡农业产业园区的一部分。这个产业园区去年被认定为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定位是“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富民”,拟培育10多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养百名经纪人、培训千名农村实用人才,最终形成“种养+循环”的完整产业链。马红的创业思路,自然离不开园区的谋划与思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土地 玉米 白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