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河南商丘:小葡萄变成富民大产业


 

  一无资源,二无技术,平原的普通乡村如何发展富民产业,如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近日,这个问题在商丘市宁陵县阳驿乡陈营村找到了答案。

  在几个“思想前卫”的村民带领下,陈营村“白手起家”,从一棵葡萄树没有到发展万亩葡萄园,从到外地学种植技术到成为国家葡萄标准示范园,从一穷二白的普通村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发展壮大葡萄产业的过程,就像培育一棵葡萄树,从一枝一叶到硕果累累,只有亲身经历,才会品出这其中的酸甜苦辣。

  17个葡萄大棚

  想了解陈营村的葡萄“发展史”,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1998年,在当时的大背景下,陈营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看到按传统“麦茬豆、豆茬麦”种地,辛辛苦苦一年到头白劳作、不赚钱,就开始种植蔬菜,但因卖菜难最终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后来,他们又开始露天种植葡萄,但由于不知道选择优良品种,也没有管理技术,一到雨期,眼看要丰收的葡萄开始大量落果、烂果,干着急就是没办法。用陈营村党支部书记陈汝环的话说,“为了找到一个增收致富的种植项目,陈营村没少折腾”。

  苦尽甘来,回顾曾经走过的路,正是由于这些村民的不停“折腾”,才有了如今的葡萄富民产业。

  “当时我和村里的一些下岗职工商量,要到山东去学习人家的葡萄种植技术,一定要找到一个好项目,带领乡亲发家致富。”谈及当初,陈汝环仍记忆犹新。他介绍,那时听说山东有种植大棚葡萄的,一年一个棚收入数千上万元,他们心动了。

  当时,村里回来10多个县国企的下岗职工,他们思想观念比较先进,经过一家一户地商议,终于有16名村民决定和陈汝环一起去山东考察学习葡萄种植技术。就这样,陈营村17名“先头部队”来到了山东,为了节省资金,自己带着干粮和水,终于学到了大棚葡萄种植技术。

  即便如此,这17个人回到陈营村后,村民们对他们学习到的大棚葡萄种植技术仍持怀疑态度,不愿意跟着种植。因为在当时,温室大棚种植技术还比较超前,当地群众没听说过更没有见过,都感觉“用塑料布盖个棚种葡萄不靠谱”。

  就这样,陈汝环他们17人开始带头种植。当年,陈营村建起了17个葡萄大棚,占地70多亩,前去考察学习的一人一个大棚。那时,他们17人可以说是吃住在大棚里,把7元一棵买来的葡萄苗看得跟自家孩子一样金贵。

  “葡萄大棚建起来了,管理技术也学会了,但是销路又成了问题。”6月4日,指着葡萄园内一辆辆外地客商的货车,陈汝环介绍,当时别说指望像现在人家上门收购了,就是自己拉着去卖都没有一个专业的市场,就算跑到商丘的农贸市场去卖,价格也没有保证,拉过去后贱贵都得卖,不然就烂在车上,一文不值。

  一连三四年,陈营村的大棚葡萄都没有发展起来。看着这17个人的17个大棚不赚钱,村民们更不敢跟着建棚。后来,宁陵县农业局知道陈营村在发展大棚葡萄种植,就专门派专家前去指导。根据陈营村的实际情况,专家帮助果农改良品种,推广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又帮助他们对接市场、找销路。一时间,陈营村的葡萄成了“香饽饽”,市场供不应求。

  2002年,陈营村的17个大棚进入“旺盛期”,年亩均收入万元以上。在当时,这么高的收入在全县第一。看到这17人靠种葡萄致富,村民们纷纷跟进建棚。但那时,种植技术一般只传授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一度又让葡萄产业发展缓慢。

  10年存20万元的承诺

  建棚单打独斗,销售各自为战,传授技术又只传给近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当时身为陈营村“领头雁”的陈汝环急了,他决定改变这个局面。

  进棚入户,陈汝环把原来一起去山东的17名“先行者”叫到一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样小面积种植,还要自己去跑市场、找销路,如果大家都发展大棚,形成规模之后,外地客商才会来村里上门收购,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同时,为打消一些村民的观望心理,尽快发展葡萄大棚,陈汝环给村民们开了一个会。在会上,他向大家承诺:一家种植10亩大棚葡萄,10年之内保证存款20万元。这个承诺就像一个炸弹,在陈营村炸开了锅,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陈营村的葡萄种植面积迅速增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葡萄 大棚 蔬菜 农民增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