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区孔坪乡里坝村罗建军养蛙记
在雨城区孔坪乡里坝村的一处小河沟旁边,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养殖场。每当夜幕降临,养殖场里总会传出一阵奇怪的“梆梆”声响,就像和尚敲木鱼的声音。这里养殖着数以千计的土著蛙——棘腹蛙。
说起棘腹蛙,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说起它的另外几个名字,人们也许就熟悉了,那就是“梆梆鱼”、“木怀”(音)、“石蛙”等。不少品尝过它的人,对这种美味都是赞不绝口。
43岁的罗建军在雨城区孔坪乡里坝村土生土长,养殖棘腹蛙已经4个年头,是雨城区首个从事棘腹蛙特种养殖的养殖户。四年来,虽然养殖经历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却始终坚持不懈。目前,他的棘腹蛙养殖事业已经逐渐走上正轨。
探访养殖场 棘腹蛙住进专门“寓所”
走进罗建军的养殖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田”字型的养殖池。每一格养殖池约3米长,2米宽,池底随宽度呈两边高,中间低的形状。中间凹陷部分储有浅水,上面用玻纤瓦覆盖。
“现在是白天,它们都躲在瓦下面。”罗建军翻过一米多高的围墙,小心地揭开玻纤瓦。动作虽然轻柔,但依然惊扰了瓦下正在休息的小东西。几十个拇指大小、型如青蛙,全身黝黑的动物如炸了锅般地四处乱窜,有些躲进旁边的瓦下,有些窜上了池底两边的“高地”。罗建军捧起一只棘腹蛙,方便记者近距离观察:这种动物的相貌与蟾蜍更为接近,只不过颜色更深,背上长满若干成行排列的窄长疣,其疣体比蟾蜍身上的疣体小。
“这些只是幼蛙。”放掉手中的棘腹蛙,罗建军带领记者来到旁边的一处养殖池,这里清一色都是十多厘米长的棘腹蛙。指着这些个头稍大的家伙,罗建军告诉记者,这里的蛙属于成蛙,每只有100克左右重,已经可以销售了。目前,这种成蛙的市价为每公斤200—300元。
罗建军的棘腹蛙引种于浙江,为防止退化,他有意将本地野生棘腹蛙与自己的种娃进行交配。罗建军的种娃养殖地与其他养殖池有所不同,陆地面积相对水域面积更大,整个种娃养殖地面积约20平米左右,同样用玻纤瓦模拟棘腹蛙野外生存环境。
掀开瓦面,巴掌大的种娃出现在眼前。罗建军介绍,野生环境下的棘腹蛙已经不多,所以他从野生环境中捕捉部分种娃的同时,每年也要向野外放生不少,因为这样才能保证野外棘腹蛙种群数量,防止野生棘腹蛙绝迹。
棘腹蛙价值何在?
谈起这个话题,罗建军打开了话匣子:棘腹蛙,肌肉丰满,肉质洁白细嫩,味极鲜美,富含蛋白质、维生素、17种氨基酸,且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较高,民间常捕为食用或药用。食用棘腹蛙可清热解毒、滋补强身,民间还将其用于治疗小儿虚瘦、病后及产后虚弱等症。“别看这小东西不起眼,它还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因近年来野外数量减少,人们已经很难吃到了。”罗建军说。
倾听创业路 战友退出仍未阻止养蛙心
从2011年开始养殖棘腹蛙至今,罗建军已“从业”4年有余。他从小就知道当地山涧河沟里盛产“木怀”,“小时候调皮,经常捉着玩”,再大一点时,他知道这东西还能吃,而且味道很鲜美。1994年左右,罗建军发现市场上每公斤“木怀”能买到60元左右,于是萌发了养殖“木怀”挣钱的念头。
罗建军当过兵,军旅生涯让他结识了不少的战友。退伍后,罗建军开始经营货车,但并不怎么赚钱。一次和战友的聚会上,罗建军提出养殖棘腹蛙的建议,得到两名战友的支持。几个人一合计,开始着手实施项目。
很快,第一笔资金筹措到位。建养殖场,到浙江去引种,前期工作一切顺利。波折从种蛙引进后出现。令罗建军等人想不到的是,在自然环境中看似并不难养的棘腹蛙,在到养殖场1个月后开始犯病,甚至死亡。“有烂皮的,有死的……”罗建军回忆说,100对种娃最后只剩下不到30对。这远远超过了罗建军等人的心理预期,“钱打了水漂,很受打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5-05-28/19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