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洪水镇新桥村食用菌基地。
为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黔西县洪水镇引入企业示范带动发展食用菌产业,以“111”为产业助推器,以“4321+X”结对帮扶、“1154” 产业扶持为抓手,着力开展结对帮扶及产业扶持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工作。2014年末,实现了新桥村83户352人的脱贫目标,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3年末的6510元增加到2014年末的7790元,扶贫成效显著。
一是着力抓企业示范带动发展食用菌产业。为探索产业扶贫的新 模式,打造产业扶贫示范点,洪水镇积极联系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入驻发展食用菌产业。经实地考察,公司结合黔西县发展食用菌产业 的四大优势(冷凉的高原气候条件,可实现周年出菇,推行半工厂化生产;丰足的原材料资源,黔西县属农业生产大县,生产食用菌所需原料——林副产品和木材加 工厂的下脚料木屑、边皮、枝桠材、废木材以及农业生产的下脚料玉米芯和豆秸粉丰富;充足的农村劳动力资源,黔西县农村第一产业以劳务输出为主,但目前45 岁以上的人员已经很难输出,而45—65岁农村劳动力适宜发展食用菌产业;贵州目前正处于发展现代农业的黄金时期,加上黔西县民风纯朴,县委、政府支持产 业发展力度大),选择在黔西县洪水镇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园区),示范带动发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公司注册资金 500万元,园区规划面积18000亩,总投资3.64亿元,建设年限为2013--2018年,总体布局为“一区三基地一园一中心”, 即食用菌核心示范种植区、食用菌产业化种植基地、速生菇木林种植基地、优质特色稻种植基地、食用菌加工交易物流园、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其中,核心示范 区位于新桥村,规划建设面积400亩。园区建成投产后,年产食用菌菌棒2000万棒(袋),辅导带动当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0家以上,带动农户2600 户,实现总产值5.16亿元,总经济效益1.39亿元。同时,公司将利用食用菌生产的下脚料经过接种有益菌发酵成生物饲料,发展养牛业;利用养牛业的粪便 发酵成有机肥,发展种植业,以农业生产循环经济模式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截止目前,园区已投入资金1610.5万元,其中:公司自筹资金1500 万元,整合财政扶贫资金36万元,投入发改、农牧局等部门资金15.5万元,干部出资帮扶41万元,贫困户自筹资金18万元。已完成土地流转400亩,建 食用菌栽培单体钢架大棚66920㎡、“耳-稻”轮作生产基地80亩、生产管理用房153㎡、原料加工厂160㎡、食用菌菌种扩繁车间1200㎡、干制食 用菌产品加工厂房190㎡、冷库169立方米,购买生产设备9台(套),配套了培训教室、完善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
二是着力创新产业 发展模式。为解决单户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生产技术问题和销售市场难题,规避农户的生产技术风险和销售市场风险,保证产品质量,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 展,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采用“公司+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生产模式,实行“五统一”,全面推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即: 由公司统一制定生产技术标准、统一组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根据食用菌各生长周期的不同生产技术要求,每月组织一次技术培训和交流会,分片区由专业技 术员定期不定期的到食用菌栽培现场对菇农进行技术指导,在基地每十户设一个示范户,每户培训一个技术明白人,以确保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真正落实到位)、 统一繁育供应菌种和菌棒,由合作社统一按生产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出菇)管理,由公司统一按8元/公斤的保护价回收、加工、销售产品。
黔西县洪水镇新桥村食用菌产业园一角。
三是着力抓结对帮扶及产业扶持。为实现新桥村83户352人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2014年,洪水镇党委、政府结合结对帮扶及产业扶持到村到户精准 扶贫工作的开展,依托公司的技术力量及销售渠道,按照 “4321+X”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副县级以上干部、科级干部、股级干部及一般干部分别结对帮扶4户、3户、2户、1户贫困户,整合社会力量X参与帮 扶),聚集全镇49名干部及6个企业的力量,结对帮扶83户贫困户。在产业扶持上以“111”为助推器,着力实施“1154” 产业帮扶。即:采取“争取农户自筹一点(农户每户自筹0.2万元计18万元)、协调扶贫部门帮助一点(申请财政扶贫资金36万元,按先建后补的方式,每平 方米补助财政扶贫资金20元)、组织干部帮贷一点(正科级干部每人贷款3万元,副科级干部每人贷款2万元,股级干部及后备干部每人贷款1万元计41万元) 的“三个一点”方式筹集产业帮扶资金95万元,新建单体钢架食用菌栽培大棚91个共18000平方米,1户贫困户种植1个大棚5000个菌棒的香菇,户均 年总收入达4万元(每袋产量1公斤,以每公斤平均收购价8.0元计算),确保了贫困农户稳定增收,实现脱贫致富。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5-04-03/1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