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甘肃平凉:“小苹果”里的“小故事”


 

  丰台乡是泾川县有名的苹果种植大乡,全乡果园面积4.9万亩,户均7.7亩,人均1.8亩,基本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去年,这个乡的苹果产值达到1.35亿元,户均果品收入达到2.1万元,小苹果成了农民致富的“金疙瘩”。为了实现果品产业一业突破,进一步激发群众管理果园的热情,管理好新建成的苹果幼园,这个乡抢抓冬闲时间在全乡开讲了“我的苹果故事”。

  “一亩园子帮我摘掉‘穷帽子’”

  1月19日,丰台乡通尔沟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原来乡上要在这个村今天开讲“我的苹果故事”,按照村上的通知,群众早早就赶来了。村上的大喇叭里放着欢快的歌曲《小苹果》,群众坐在会议室里议论着去年的苹果价格和收入,探讨着果园管理的新技术,等待着宣讲组成员的到来。

  上午10时,宣讲准时开始,丰台乡党委副书记李光荣首先介绍了宣讲组的成员,然后宣讲组成员依次讲起了他们的“苹果故事”。

  张观察村南硷组的果农张麦成首先讲起了他的“小苹果故事”。

  “小苹果就是我们家的‘金疙瘩’,没有栽果树之前,日子过得紧巴巴,住的地坑庄子,破窑洞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家里没钱花,孩子上学几百块钱的学费也交不起,东家借西家借;种上苹果后,一亩园子就帮我摘掉了戴了多年的‘穷帽子’,现在家里盖起了小康屋,还买上了小车,现有果园10亩,去年果品收入15万元,穷怕了的我手里终于有钱花了……”

  张麦成的开场白讲的让台下的群众听了都心热。他说,1987年,他和同组村民向国佐、朱来元就在陕西省长武县替别人务果园,他们逐渐认识到务作果园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便产生了一个想法,“既然果园能产生这么好的效益,我们何不自己栽果树,为什么要给别人打工呢?”于是,从1990开始,他们率先在本村栽果园,当时大多数人半信半疑,甚至有人讥笑说“人要靠吃粮食活着,而不是靠吃苹果”,“你们忘了三年饥荒时期吃糠咽菜的苦日子了,不好好种地攒粮食,栽啥苹果树,纯粹是胡折腾……”,经过了5、6年的辛勤务作,到95、96年,当绝大多数人还在守着“多种田、广积粮”的老思想时,他们的果园开始见效益,他们早早的跨入了“万元户”的行列。

  “我们挣钱了,大家再也坐不住了,纷纷栽植起了果树,”张麦成说。

  对于如何种出好苹果,张麦成也有他的看法:“要想务出好果子,我们果农自己要行动起来,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才能形成果业发展的大气候,只有在大气候下,形成更大的规模,我们才能卖上好价钱,才能走上致富路”。

  张麦成最后讲道:“只要我们果农多学、多听、多看、多实践就一定能够管好果园,栽下苹果这棵‘摇钱树’,就能结出‘金疙瘩’,我们果农为也一定会成为开着汽车下地,住着楼房务果的新型化农民”。

  “一个金点子带红了一村子”

  “我叫王小军,是丰台乡政府干部。与苹果结缘,与我的工作、职业有关。1990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丰台乡政府林业站工作,在林业站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群众发展果园”。

  “为了帮助群众提高思想认识,我们先后组织群众代表到陕西洛川、旬邑等地学习,‘丰台人爱参观,回来就是不动弹’。1998年我被乡上安排到南堡子村包村,帮助群众建果园。群众不认识,乡上领导让我带着群众栽果园,在这个‘金点子’指引下,我在南堡子村承包了35亩山台地栽果树,看到我栽果树,陆陆续续也有群众跟着栽,2004年我苹果园有了效益后,村上的群众都开始栽果树”。

  “一个金点子带红了一村子”,在王小军的示范带动下,丰台乡南堡子的群众依靠发展苹果产业走上了小康路。这个只有252户1120人的小村子果园面积达到了2300多亩,其中丰产园1600多亩,新幼园700多亩,去年全村苹果收入达到1100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的有4户,15万元以上的有15户,10至15万元的有5户,5至10万元的达到了12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苹果 果树 大气候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