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田村村民在捆扎栀子叶。
按照中宣部的部署和省委宣传部的安排,本报推出大型主题采访系列活动并开设“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阳江日报派出各路记者深入城乡一线,采访基层平凡人物,生动讲述中国道路、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普通中国人追梦圆梦等方面的鲜活故事,我们期待通过系列报道,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传递中国能量。
今天,我们推出报道子系列《寻访乡村致富能手》第一篇,讲述阳春市潭水镇旗鼓村鱼田自然村谢绍辉从一名普通花农,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花“状元”,并带领乡亲致富的故事。
12月初,南下的冷空气夹带着丝丝寒意,晚稻的收获场面已近尾声,在阳春市潭水镇旗鼓村鱼田自然村,另一番火热的收获场面仍在继续。当地村民谢何生和家人坐在一大堆绿油油的枝叶里,正在捆扎栀子叶。在谢何生眼里,这些“6支一扎卖1块多,一亩能产8000扎,一年四季可收获”的绿叶子,20多年前就已取代甚至超过了黄澄澄的稻谷带给村民的喜悦。
“数花数叶就是数钱”,这是鱼田村村民的现身说法。经过20多年在花卉产业的深耕细作,如今这个只有20多户、几百来人的小村已少有人种水稻,却种下了700多亩花卉,成了远近闻名的“花田村”。担任阳春市花卉协会会长、被称为种花“状元”的谢绍辉,正是当年首批投身花田的尝鲜者之一。
带头尝鲜开创“美丽事业”
谢绍辉少时走南闯北,始终都没离开过农业这个行当,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一直喜爱种植花花草草。1991年,在园艺厂打工的谢绍辉看到了花卉种植的经济效益,跑到中山、云南等地边考察边“偷师学艺”。1992年春,谢绍辉回乡和几个年轻人承包了10亩水田,种下了鱼田村最初的一批玫瑰花。
有看热闹的村民站在田边对谢绍辉说,玫瑰花要是卖不出去没人要,再美再香也抵不过柴火。谢绍辉本着一股子认真劲,没有在意,全身心投入到花田里。
得益于潭水独特的水土条件和温湿度,第一批收获的玫瑰颜色鲜亮、花瓣大、茎杆粗,比珠三角产出的玫瑰花多出两片花瓣达到36瓣,在市场上获得了客商的认可,谢绍辉挖到了第一桶金。1994年,他把玫瑰花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当年经济收入50万元。
谢绍辉的成就是鲜活的样板。1996年,鱼田村大批村民也加入到花卉种植这个“美丽事业”。只有160亩耕地的鱼田村,种了100亩的花卉,其后的林地、旱地、荒地都逐渐被利用起来,鱼田村开始“四面来香”。
组建协会引导花农抱团发展
走进毗邻鱼田村花田的阳春市花卉协会,教室黑板上还留着上一次培训课程的板书,内容讲的是鱼田村拳头产品口红玫瑰的标准化种植流程。这间略显简陋的教室,就是周边花农的“大学殿堂”。
谢绍辉种花吃过亏,认识到技术不精,别说引进培育新品种,连花期配合上市时间都拿不准。钻研技术、结交专家教授的同时,谢绍辉没有忘记同村花农对技术、市场信息的渴求。
花农只有成为联合体,才能在市场中提升竞争力。为成立花卉协会,谢绍辉奔走5年,2004年、2006年,潭水镇和阳春市的花卉协会相继成立。谢绍辉把协会打造成了培训基地,十余年来免费为花农提供技术资料、专家课程。
鱼田村的一处菊花田里,棚架上缀满灯串,那是暖光的红光灯泡。谢绍辉介绍说,灯光有助延长菊苗的光照时间,更重要的是控制菊花上市的时间。在农业院校和研究所的帮助下,花农及时掌握了最新技术,花卉的质量和产出得到了保障。
行走市场靠先人一步
在旁人看来,谢绍辉种什么都成功,好运连连。但谢绍辉坚定地说,行走市场没有运气可言,靠的是先人一步,拿不准绝不出手。
昆明冬春鲜花产销期有市场空档,潭水花卉就有意错开上市时间抢空白市场;玫瑰一年一造受价格浮动影响大,种一年四季都有收成的针葵能让花农有稳稳当当的收入兜底;玫瑰市场稳定后,又开始培育开发价格特别好的“冲天炮”百合;积极开拓菊花的韩国市场。20多年的市场打拼,谢绍辉每一次在市场上的新开拓,都是有的放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12-17/7095.html